• 32阅读
  • 0回复

几年前,田庆印流着泪走出工厂自谋出路;几年后,她毅然投资,让死厂复活。请看——下岗归来办新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5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下岗职工的故事

  几年前,田庆印流着泪走出工厂自谋出路;几年后,她毅然投资,让死厂复活。请看——
下岗归来办新厂
本报记者段心强
“在任何时候,办法都比困难多。只要勇往直前,踏平坎坷就是路。”——这是沈阳铁西区下岗职工、市搪瓷制品厂厂长田庆印在拼搏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田庆印原是沈阳第三搪瓷厂工人,在厂里的那几年,她努力工作,很快成长为技术员、工会主席、劳资科长、副厂长。几年前,上海、宁波、秦皇岛的搪瓷产品像潮水一样涌向沈阳,而沈阳第三搪瓷厂的产品却因质次价高,没有销路,工厂被迫关门停产。工人身份的田庆印副厂长,流着泪走出厂门。
下岗后,田庆印今天去卖青菜,明天去看孩子,后天又去打零工,工作不稳定,收入没保证。在失望、痛苦之余,她意识到要想使生活变得更好,只有拼搏。田庆印到市场上考察半个多月,看到汽车运输像是一块有雨的云彩,便求亲告友,借了20多万块钱,买了一辆大客车,办理了从沈阳到河北保定运营的营业执照。她雇两名驾驶员轮流开车,自己当售票员,一连4个月没有下车,日夜在路上跑,到站卖票,行车睡觉。身体熬瘦了,脸晒黑了,换来了可观的收入。两年下来,除还清借账外,还攒下几十万元。
田庆印富了,但没忘自己的工厂,没忘一块儿工作过的兄弟姊妹。回到厂里,看到那齐腰深的荒草、打碎了玻璃的门窗、生了锈的机器,她潸然泪下;她走访了几位退休工人,他们艰苦的生活使她失声痛哭。她不再蹬车,而到搪瓷市场搞调查。在批发站,她一蹲就是10天;在零售市场,她帮助小贩卖产品;走访用户,她一连跑了100多家企业。最后她下定决心:投资搞搪瓷生产,让死厂复活。第三搪瓷厂清产核资后,由田庆印一次买断,创办一个新型企业——沈阳市搪瓷制品厂。
田庆印拿出客运挣的钱,给工人发工资,工资虽然不多,但对这些多年没收入的职工来说,却如雪中送炭,一下子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接着,她又把汽车卖掉,投入新产品的开发。开发新产品需要人才,田庆印从家里拿出4万元,为快退休的搪瓷专家郭新武办理了终身养老保险,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在郭新武的带领下,厂子很快开发出系列搪瓷方盘,十分畅销,当年赢利20多万元。
田庆印还聘请许多信息员,组成灵通的信息网络。1995年冬天,他们的信息员从多个点上传来共同的市场动向: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搪瓷锅盖销售见好。田庆印组织大家论证,很快生产出系列产品,占领了市场。
在市场中搏击,田庆印逐渐学会按照价值规律组织生产。他们进行“逆向思维”:先算效益,再定销售办法,最后定生产。今年初,他们先算一笔账:随着住宿的现代化,人们多用洗脸瓷盆,搪瓷脸盆的销量越来越少,再生产已不挣钱;搪瓷保温桶刚刚兴起,需求量大,每个利润45元,效益可观。于是他们决定:停止双喜牌脸盆的生产,扩大保温桶的产量。结果同样的投入,年销售收入却增加几十万元。
现在,沈阳市搪瓷制品厂可以生产30多个规格的搪瓷制品,年产值达到300多万元,职工人均月收入500元,干部、工人都很满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