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为青春喝彩——电视连续剧《红十字方队》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5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为青春喝彩
——电视连续剧《红十字方队》观感
李洋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军校生活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未知领域。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解放军总后勤部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的十四集电视剧《红十字方队》(以下简称《红十字》),为我们揭开了罩在军医大学这一“迷彩圣土”上的神秘面纱。
人物一一出场,而全新的生活既等待着片中的人物,同时也向我们这些局外人徐徐展开。
人在和平年代,无法指望通过战地的硝烟和隆隆的炮声,特别是最揪人心的赴汤蹈火、血洒疆场,来为军旅生活着上浓墨重彩,创造出惊天动地的效果。那么,军人戏靠什么吸引人感动人呢?《红十字》做了一次十分有益的尝试。
作品自始至终以一种平常心态,将镜头对准了新入校的军校学员和他们的教官,没有人为地渲染和营造戏剧化的情境。但它并没有回避这个“情”字。相反,以情出彩、以情动人是本剧的一大特色。如何写出军校生活中的情感层面,创作者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作品没有流连于一般化的谈情说爱,而是牢牢把握住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展示了由中学生转化为合格的革命军人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真善美。没有大起大落,没有翻云覆雨,但却在平和的叙事中灌注了一种积极向上、向善的力量。
稍加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此剧中除了对留洋归来的博士单恋罗芸略加表现外,对其他人物采取了“不谈爱情”的策略。不谈爱情,不等于不讲感情。《红十字》将感情的支点定位于师生情、同学情、战友情、祖孙情、父子情,显然回避和淡化了最为戏所乐道的“爱情”。军校校规的客观制约,留给“爱情”的天地是有限的。《红十字》循着可能的轨道,预设了赵志伟——肖虹之间的兄妹情。随着情节的发展,又设计了赵志伟——罗芸之间朦胧的好感,以及赵志伟——司琪之间的师生情。江男同情和保护司琪,及司琪对奶奶的牵挂,飞宇父亲对儿子的忏悔等,均构成了《红十字》情节中以情动人的要素。江男之死,将剧情推向了高潮,随即在巨大的情感冲击中,肖虹的内心独白成为这些学员们已经走向成熟的标志。
就人物塑造而言,《红十字》并没有将笔墨集中在某一个主人公身上,着力塑造某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而是以散墨点睛、强化比照的方式,塑造出一批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既未让教官一枝独秀,也未让某一学员脱颖而出。如此这般控制平衡,旨在通过“群戏”揭示这支红十字圣旗下的方队的魅力。主人公可以是赵教官、罗芸,也可以是司琪、江男、肖虹,这个人物群体甚至可以扩而大之为整个学员八队。所谓“红十字方队”的命题,其要旨也许正在于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部戏与其他军人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十分生动而精炼的情节,点化出不同人物的个性气质,加上全新面孔演员的表演,塑造出了风度各异的人物群像。编剧对人物性格的成功设计,导演对人物塑造的准确把握,主要演员不瘟不火、感觉到位的表演,确保了《红十字》的质量。看过全剧,剧中人物鲜活生动的面孔不时会浮现眼前,让人久久回味和咀嚼军旅校园中青春迷彩的韵味。一股久违了的清新、昂扬、健康的气息如春风扑面,让人忍不住要为这精彩的青春击节叫好。
以情出彩、以情感人的《红十字》,在我的心中已经留下了一道抹不去的亮丽的青春风景线。让人牵肠挂肚的故事,让人同情关爱的人物,让人流连忘返的音乐,已足可以让《红十字》十分自信地伫立风中,接受观众的检验。因为好戏是不愁没有观众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