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小额贷款效益大——记联合国儿基会扶贫项目在皖实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2
第7版(国际)
专栏:

  小额贷款效益大
——记联合国儿基会扶贫项目在皖实施
本报记者罗春华
10月中旬,记者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的采访团赴安徽省舒城县,对SPPA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采访。
SPPA是“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的英文缩写。该项目由儿基会提供710万美元小额贷款基金,由我国外经贸部牵头,省(自治区)、县、乡各级政府参与,自1996年至2000年在12个内陆省份的24个贫困县实施。其目的是通过向每位贫困妇女发放700元—1000元小额贷款,并在一定期限内收回循环使用,支持她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进而改善妇女的素质和经济地位,带动当地社会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舒城地处皖西,属大别山余脉。这里虽然盛产板栗、油茶、毛竹和茶叶,但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基础薄弱,人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其中女性贫困人口达4.8万,最低人均年收入只有190元。
该县的庐镇乡是最早实施SPPA项目的乡镇。去年9月,该乡近300名妇女按照儿基会的方案,结成了50个自愿小组、9个大组进行贷款使用方法培训,以及针对提高妇女自身素质所制订的自立自强、注重健康等八项承诺的强化教育。今年4月,有259名妇女获得了千元以内的小额贷款,并根据各自的实际能力开展种植、养殖及贸易加工等多种家庭创收活动。
柳林村妇女陈信芝,今年30岁,只有小学文化。她拿到小额贷款后,又通过其他渠道凑了些钱,同她的丈夫一道承包了村里10亩农科田种植桔梗。当记者在桔梗田里见到陈信芝时,她高兴地告诉我们,这片桔梗田到明年春天至少会给她带来2.3万元的纯收益。
在走家串户的采访中,记者感到,这些贫困地区的妇女致富愿望非常强烈,脑筋也很活泛。她们长期受穷,除了囿于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等不利条件外,最直接的原因,正如她们自己说的,就是没有搞副业的资金。庐镇乡杜祠村41岁的妇女刘友平,在今年4月8日接受1000元小额贷款前,家里5口人只有100元存款,连一头仔猪都买不起。贷款到手后,她养了4头猪,估计仅此一项就可赚得1600元。她说,家里今年的收入可望达到8000元,比去年翻两番。
SPPA项目的推广实施,不仅使一批贫困妇女尝到了创收脱贫的甜头,而且使她们的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贷款创收在许多妇女眼里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挣钱,在她们意识中隐隐约约地与自立、自强和自我价值之类的概念发生了一定联系。燕春乡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妇女通过SPPA项目培训后,有了她自己的一番见解:小额贷款这个办法好,能帮助我们勤劳致富。她面带羞色地告诉记者,她现在开始注意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了。
看来,小额贷款不仅从物质上给贫困地区的妇女带来了致富的希望,也向贫困妇女灌输了一种新的意识。目前,舒城共有759名妇女接受了小额贷款,其中庐镇乡妇女已利用这些贷款创利18.1万元。这个乡还拿出用创收款设立的社会发展基金5000元,为当地小学添置了80套课桌椅,新建一座水塔和两所公厕。该县主管SPPA项目的束永琛副县长说,SPPA项目的实施,使过去的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是见效很快的一种扶贫途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