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观风测雨保平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6
第1版(要闻)
专栏:

  观风测雨保平安
本报记者杜若原
25日凌晨起,一场秋雨浸透了峡江两岸,三峡截流现场满是泥泞。但细密的雨丝又拂去了空中的浮尘,在黛峰和白岚的映衬下,截流工地愈益显得气魄宏大。
对参加截流施工的建设者来说,今天的雨似乎“姗姗来迟”。早在一个星期前,三峡气象中心就对它作出了准确预报。上午8时刚过,记者走进三峡总公司大楼,气象中心8时发布的气象情况已经显示在电子屏上。
气象、水文数据在截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龙口上游水量大小、流速快慢,直接影响施工队伍对抛投料的选择;而抛投到位与否,则必须由水文船进行测探。今天上午,长江水文局局长季学武又一次登上龙口中央的水文船,与职工一道观察水情,他反复叮嘱员工要一丝不苟做好水文监测工作。据悉,长江水文局已派出200多名技术人员,从水位、水速、流量、河道等方面进行严密监测,随时为工程业主和施工单位提供水文数据。
三峡水文局副局长孙佰先,已在监测船上呆了很长时间。他介绍说,水文局全部人马从宜昌市区搬到了截流现场;由于三峡截流面临水量大、河床深等特殊情况,他们把参加过葛洲坝截流水文观测的老职工也请到了现场,以应付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让人想不到的是,距截流现场20公里的南津关,一群科研工作者已把大江截流预演了许多次。下午,记者来到宜昌长江科研所的大江截流试验场,这里正在进行100∶1导截流模型试验。试验场主任刘乃义说,他们承担的任务是为截流设计提供验证并优化设计。前段时间发生的进占坍塌现象,他们在1993年的试验中便已发现,并向设计和施工部门提出了防止坍塌的方案,这才使大江截流的坍塌大为减少。自从截流进占以来,他们又在80∶1模型上展开了截流的跟踪试验,为每一尺一寸的进占提供模型试验验证。
大江截流下一步,是将龙口推进至80米到40米之间,这是截流成败攸关的阶段。截流现场的需要,便成了水文、气象、监理等部门的第一任务。长江水利委员会驻现场总指挥郑守仁,也是大江截流的设计、监理负责人。白天,他蹲守在工地,细心察看水情变化;入夜,则要加班制订明天的计划。他说:“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和大意,只要通过了这一关,大江截流便胜券在握了。”
(附图片)
10月25日傍晚,由葛洲坝集团二公司承建的三峡工程临时船闸闸室墙体竣工。临时船闸闸室墙体高分别为60.5米至79.5米,单面长248米。它的建成,为明年汛期前临时船闸正式投入运行创造了条件。这是大型起重机在吊装最后一块模板。(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