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阅读
  • 0回复

“炫示”与“诉苦”之间——从一封来信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8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炫示”与“诉苦”之间
——从一封来信说起
草木
岁末之际,照例地收到了如今在美国加州定居的老朋友寄来的贺年卡,里面有一纸中文写就的问候之辞,还附了一封不短的英文信,说是写给美国朋友报告一年经历的,就此寄上,不要见笑。
由于这封英文信,我了解到他们这一年生活的许多详情。
信由一个升调的“Hi”开始,顿时把我带入美国人相互打招呼的“抖擞”的精神氛围。信中的主要内容有:太太找到了一个性质不变、但更“好”的科研工作位置(大约意味着工资更高、地点更理想等),和先生的单位较近了,全家人也因此从洛杉矶附近搬回了他们很熟悉很留恋的湾区;新搬住房和原宅的对比,包括地点、面积及房子状况;儿子新、旧学校在州里的排名,以及他带到家里的莎士比亚热;全家人的远东旅行,包括对香港景观的概括和若干就餐饭店的名号。工作、居住区域、房子和旅游——这些都是美国人的“成功指数”,彼此一句点到,大家就心下了然——所以某些标志性的地名或饭店名是不能忽略的。而着重地提到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欣赏,则恐怕不仅代表了某种文化上的修养、地位和中国人的望子成龙之心,还反映出一点渴望融合入主流文化的“移民情结”。总之,朋友一家在各主要方面都是“天天向上”的,这封信可以说是一份报喜的成绩单。细细读下来我不禁感叹当年插队时曾在一只锅里搅稠稀的同伴如今已经是非常地美国化了。的确,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和自己的对话人塑造的:你不由自主就渐渐关心你的同事和邻居所关心的问题并以他们的价值观来看待生活了。惟有“不要见笑”那几个方块字说明了这对夫妇隐约地意识到:这份成绩单在另一种语境中得到的或许不都是赞誉和称许。
然而我也不能不被信里那扑面而来的美国式的“乐观进取”精神所触动。于是不免想到,自己前几天给他们寄出的贺年卡里也有一张纸,其中除了问候和对自己情况的寥寥数语的概述以外,只谈到自己近半年来身体欠佳,甚至有“岁月不饶人”的叹喟。再仔细一回想,这几个月来,恐怕“病”竟是我在家里家外谈及最多的话题。而实际上我的生活并非乏善可陈;本人也没有什么不治之症、年龄比加州的朋友还要小好几岁!是不是我精神上未老先衰?或者是中国人不事矜夸的方式有时无形中会使人忽略积极因素?莫非好发牢骚、好诉苦是我的、乃至许多中国人的坏习惯?还是真如有些人所说,中国文化中有枪打出头鸟的抑强倾向,于是大家便自觉不自觉地“装(尸从)”、“装孙子”?
这样一追问竟几乎出了冷汗。在进一步查看自己诉苦的动机和原因的时候,我找出的动机大体不外两种:一是求得原谅或宽容;一是求得帮助或同情。而由于我几乎每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目的,所以诉苦的积极性从未遭受重大打击。于是我悟到了“诉苦”背后的一个基本的假定:在某个意义上我们把周围的人,不论是亲友同事还是上级和“组织”都视为如同一个大家庭的成员,认为他们应该因我们的“苦”而同情、帮助或至少宽待我们。如果一谈“病”就被老板解雇、一说工作进展不顺就遭众人鄙夷,那么每个人恐怕都宁可打碎牙齿往肚里咽、也决不去诉苦发牢骚。
想到这里,似乎有点峰回路转之感。看来诉苦的“机制”未可轻率地全盘否定。争强和上进——不论是美国梦式的奋斗还是中国特色的攀比——也不一定那么值得推崇。且不说这种不由分说把人卷入进去的“成功”竞赛很可能有障眼的功能,使人只顾计较“进度”和“名次”,渐渐不再看到那成功的目标本身有时是很狭隘、庸俗甚至荒唐的。单说炫示性地报成绩的作法吧,把一切成功的标志都披挂在身,是不是多少出自对“失败”的恐惧?或源于社会对不成功者的无情?或因为他人都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感谢来自大洋彼岸的信,让我从不仅一个角度检讨了自己,还想到了一些更大也可能更重要的问题。收回游荡的思绪,我向自己做了个小小的“承诺”:在刚刚开局的新年度里少诉苦少抱怨,但多为他人留一份容人诉苦的亲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