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信息技术对国民素质的挑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4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身边的话题

  信息技术对国民素质的挑战
桑新民
随着21世纪的临近,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既有高科技的挑战,又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为了迎接挑战,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是:尽快在教育系统中确立和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要求具备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由此完成国民素质的塑造工程。本文着重谈谈当前急剧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国民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引发了教育模式的两次质变: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文化交往和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后者使印刷物的书籍、课本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
进入90年代以来,“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两大技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世界各国都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和学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而当代信息技术却在传统文化教育这三大基石中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裂变!
  阅读方式的变革
自从印刷技术产生以来,人类已习惯于阅读文本和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查找所需信息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文本中知识与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因此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电子书刊和因特网上各种巨型电子资料库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在电子读物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是一种超文本阅读。同时,电子读物中的阅读对象也从文字媒体扩展为声音、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等多种媒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这种跨时空的阅读方式,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我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帮助人们理解这场变革的意义。自1985年起,我国用7年时间将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输入电脑,建立了“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当你想从这部巨著中查找气象方面有关“风”的资料时,用传统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只需键入“风”、“气象”等关键词,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与气象无关的“风”),短短6秒钟之后,电脑就会在通读二十五史全文的基础上为你筛选出10968段相关资料和14918个词目,组成一个特殊的文本供你阅读。你若还想简化,则可再次与计算机对话,直至获得满意的信息为止,而计算机的一大优点还在于,绝对会保证“百问不烦”。
培养这种新的阅读能力不仅应该从儿童开始,而且迫切需要给成年人补课乃至“扫盲”。这已成为我国跨世纪教育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当然,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还是要以传统文本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但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
  写作方式的变革
在计算机席卷办公室乃至家庭的浪潮中,记者、作家、科学家、秘书乃至领导干部都在“换笔”,而学童们对键盘和鼠标的驾驭与偏爱,则是在电子游戏机“魔力”的引诱下自然发生的。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完善化,不仅使文字录入的速度快,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意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人类耗费在写作中的重复性劳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一旦语音输入等人机接口技术以及“眼球跟踪器”等电脑视觉系统和机器翻译等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将会出现更加友好的人机对话界面,加快电脑写作模式的普及。印刷时代的写作是以文字为主,而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声音、图像乃至三维动画及影视的使用则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媒体的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写作能力将要从小培养,多媒体与超文本结构的写作也将会越来越普及。
  计算方式的变革
传统计算能力一般仅与数学和数学教育有关。当计算机的应用深入和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后,迫使人们去探究数字与数值计算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与转化,这就大大拓展了计算的概念,并使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字化”。
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实质,是探讨如何用计算机语言来表达各个领域所要解决的难题,并对该领域进行数字化模拟。文字的数字化可以看作计算机步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奠基石或里程碑。此后,文字所表达和描述的世界都可以转化为二进制的计算机语言了,而计算机也开始从技术上升为文化。但计算机并没有就此止步,她又征服了比文字更加复杂的声音世界、图像世界乃至三维动画及影视世界。如今,记录、表达人类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数字、图片、胶片、录音带、录像带等组成的巨大的资料库,都可以被数字化处理,这些数据在光、电的运载下,每时每刻都纵横驰骋于高速运行的环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之中,随时等待和人类的智慧实现跨时空的“联网”与“激发”。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和时代背景下,数学和数学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传统计算能力的强化训练将会过时,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应该抛弃,而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应用的教育和训练则应强化。现代数学中的统计、概率、化归、建模、计算机仿真等内容必须尽快纳入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并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探索新的学习模式和教育模式,使不同年龄的学生易学、易懂、会用。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
传统教育注重文化的传承,现代与未来教育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由此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文化的超越有量变也有质变,每当文化的根基发生实质性变化之时,文化的质变显然就不可避免了。由此入手,才能更深刻地洞察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前景,这对于尽快培养出一大批能适应21世纪信息化国际竞争环境的优秀人才,提高全体国民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与素质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