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令人信赖的共产党人——记牡丹江市民政局局长董莱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令人信赖的共产党人
——记牡丹江市民政局局长董莱荃
李全茂翟启运
编者按:民政工作,是直接服务于群众的工作,也是扶贫济困送温暖的工作。做好了,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牡丹江市民政工作之所以做得这么好,关键在于局长董莱荃的模范带头作用,凝聚了全局干部职工的力量。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民政局,大家的奉献精神特别高,加班工作却没有人计较报酬;在牡丹江市民政局,人们的工作标准特别高,当不了先进,就难过得流泪;是什么使牡丹江市民政局形成如此喜人的精神状态和良好风貌?干部职工们说:“我们有一个令人信赖的好领导。”这位好领导,就是局党委书记、局长董莱荃。
      同孤寡老人过年
董莱荃自从1986年当上民政局副局长后,连续11年的除夕都是在社会福利院与那里的孤寡老人们一起度过的。
那是1995年春节前夕,董莱荃在郊区生活的母亲托人捎信,要他无论如何回去和她一起过个团圆年。董莱荃想:我不回家,还有妻子、女儿、弟弟、弟媳和母亲在一起,可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们无儿无女,一定会感到孤单、寂寞。于是,他又和往年一样,来到社会福利院,亲自为老人们炒菜烧鱼。尔后,一一向老人们敬酒、拜年。有的老人眼神不好,手不灵便,看不清鱼刺,他就把鱼刺一根根剥净,把鱼肉送到老人盘子里;有的老人瘫在床上,不能下地,他就把饭送到床前,一口一口地喂;有的老人爱听京剧,他就亮开嗓子为他们清唱几段,乐得一位位老人合不拢嘴。事后,董莱荃对母亲说:“妈,我知道你老人家等我,可福利院200多位老人也像盼儿子一样盼我去陪他们过年啊!我是共产党的干部,就应该先想大家,后想小家。”
      上告信变为请功信
1987年初,董莱荃在机关的一个办公室发现了一封反映干休所领导不关心老干部生活问题的信。一看信尾,已经寄来一个多月了。他关切地问:“这封信处理了吗?”办公室的同志说:“工作太忙,还没来得及处理。”董莱荃一听,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拖不得啊,多拖一天,说不定会拖出什么问题来;多拖一天,就会拖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紧接着,董莱荃来到干休所,一户一户地走访老干部家,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意见。与此同时,他发动全所人员开展自查活动,并制定了改进措施:在干休所建起了医疗所,解决了老干部看病难的问题;及时为每个老干部免费换送液化气;随时为老干部家排除水电故障,疏通下水管道。老干部们看到这些变化,十分满意,他们写了一封又一封的表扬信,发往市委、省委,为他们请功。
由上告信到请功信的变化,使董莱荃深深感到:群众来信来访,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要用自己出色的工作,架起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他以此为契机,在全局开展了一次“怎样对待群众来信”的大讨论。在局机关大会上,他话语铿锵:“人民政府要对人民负责,如果推诿扯皮,不负责任,那就不配在政府机关工作,就应该离开民政局。”从此,全局干部职工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更加热情、认真。1995年春节前夕,郊区沿江乡农民黄家骁来信,说他家无吃无穿,无法过年了。救济科的同志接到信,立即驱车前往。经调查,他身体残疾,老伴有病,两个儿子又小,家里确实很困难,过年的全部东西只有几碗杂面。董莱荃当即就送给了他50公斤面粉、5公斤猪肉。黄家骁用颤抖的声音说:“说实话,我真不想活了。你们这一来,救了我们全家呀!”
      感召力的形成
董莱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老母进城看病,想借用局里的车,他坚决不同意,托人给母亲送去了100元钱,让她坐出租车。凡给他送礼的,他不但原封不动地退回,而且还要附一封信,诚恳地批评教育对方不要这样做。儿子董梁当兵,他给部队去信,要求把董梁分配到炊事班。1994年10月,董莱荃在山东老家的大哥带着两个儿子来找董莱荃,让他给两个侄子在民政局安排个工作。董莱荃说:“现在民政局里的许多干部职工子女都还没有安排工作,咱怎么能安排自己的孩子呢?”大哥说:“安排不了工作也行,你托个门子送他们当兵行不?”董莱荃说:“当兵应该在户口所在地办理手续,在这里当兵不行。”董莱荃感到:共产党人应该做到宁舍亲情,不丢党性。
董莱荃的模范行动,产生了很强的感召力。全局干部职工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取得了累累硕果。民政局所属的8个事业单位都是全省先进单位。今年8月,民政部在这里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牡丹江市民政局已成为全国民政系统的一面光辉旗帜。?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