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古巴在奋斗——古巴纪行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7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古巴在奋斗
——古巴纪行之三
本报特派记者张仓吉
在哈瓦那三天的访问中,在时时处处感受古巴人民面临巨大经济困难的同时,也感受到他们反对外来封锁和干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困难随处可见。居民定量供应的食品和日用品一减再减,哈瓦那居民每人每月定量供应6磅大米,每天一个小面包。儿童、老人和病人每天加一磅牛奶,像食油、猪肉这些食品虽有定量,但常常接连几个月无供应。
由于缺乏汽油和零配件,街上公共汽车少了,自行车多了起来,一些交通干道还划出了自行车专用车道。
纸张短缺迫使报刊减少发行量和出刊期数。古共中央机关报《格拉玛报》从大报改成小报,从日报改为一周出5期。古巴中文报纸《光华报》也从日报改成周报。主编冯啸天老先生指着地上仅有的一卷新闻纸说,政府限量是每期不超过1000份,纸供应不足,实际每期只能印五六百份。
古巴经济确实很困难,尽管供应不足,但在街头没有一个以擦车窗或卖小食品为生的儿童,也没有衣衫褴褛的乞丐。相反,人们都衣着整洁。
古巴的经济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长期经济封锁造成的。古巴卫生部副部长巴利纳在与记者谈到美国对古巴的干涉和封锁时,十分气愤地指出,美国1992年抛出的“托里塞利”法案和去年出台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对古巴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害。他从办公室桌上随手拿过几份外国公司拒绝供应医疗设备或提供零配件的文传给记者看。这些公司都直言不讳地说,他们不能直接或间接供货的原因是因为有美国的赫—伯法。巴利纳说,古巴医院里一些重要的医疗设备因为缺少这样或那样的零配件而不能使用,古巴也很难得到国际市场上治疗艾滋病和癌症的新药。
同样,在外资部、外贸部和经济部,每一位接待记者的古巴官员都实事求是地介绍美国封锁对古巴经济造成的伤害。古巴外资和经济合作部长费拉达斯开诚布公地对记者说,虽然这两个反古法案在国际上都遭到普遍谴责和反对,但由于它们的存在,还是使一些外国投资者产生顾虑,停止或推迟了在古投资。他说,外资部为此采取了多种措施反击赫—伯法。一是扩大外资投资领域。现在除教育、卫生和军事领域不对外资开放外,其它经济部门都欢迎外资参与开发。二是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工业园区。目前已建成两个这样的经济特区,包括来自中国的145家外国公司和企业在区内落户。费拉达斯说,10月份,首都哈瓦那附近的瓦列尔工业园区也将建成,古巴正期待着12月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到这三个自由贸易区和工业园区考察和投资。
古巴人民面对困难,没有屈服,而是努力奋斗,克服困难。在利娜·奥得娜聋哑儿童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米兰达女士告诉记者,即使在最困难时期,学校4辆接送孩子的校车也没有停过一天;食品不够,老师宁可少吃也要保证给孩子们吃饱。这就是古巴人的奋斗精神。确实,古巴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以后,有不少工厂停工,但没有一所学校停课,学生们照常上学,医院和科研机构也都在正常运转。
在哈瓦那街头,一株株树干笔直、昂首挺立的王棕榈迎风摇曳。那是古巴的国树,也是古巴人民不屈不挠的独立精神的象征。(全文完)(本报墨西哥城电)
(附图片)
图为设在哈瓦那的利娜·奥得娜聋哑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在上缝纫课。
本报记者张仓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