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向前进——中央党校副校长郑必坚访谈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3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向前进
——中央党校副校长郑必坚访谈录
新华社记者刘思扬曲志红
伟大的理论源于伟大的实践。
伟大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同实践的结合。
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把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我们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十五大无疑将以这一点为标志载入史册。”
谈起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中央党校副校长郑必坚拿起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上的报告,一字一句念起报告结尾的这段话。他说:“这是整个报告的画龙点睛之笔。”
      邓小平理论旗帜指引我们迈向富强、民主、文明
历史地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实际上就开始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面旗帜。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全党在旗帜问题上更加提高了共识。
那么,十五大作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决策,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有什么新的重大意义呢?
郑必坚从四个方面概括了他的理解:这是在邓小平同志逝世之后的新的情况下,进一步作出的新的决策;这是在十四大以后新阶段五年成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新的决策;这是在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新的历史任务面前,进一步作出的新的决策;这是在世界范围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社会主义经历严重曲折的新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作出的新的决策。
“社会主义在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旗帜不倒,并且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这本身也就是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巨大贡献。”郑必坚的一番话透视着对旗帜问题的深刻理解。
从党的一大到十五大,郑必坚回顾起旗帜问题上历史经验,心情颇不平静。
建党前夕,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人们要实行“主义的结合”,“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有所指望,就是向何处去;知所趋赴,就是走什么路。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立起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然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中国革命自己的理论,开辟中国革命自己的道路,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作出努力和牺牲,经历艰难和曲折。郑必坚说,从党的二大到六大,各次大会都为此作出过贡献,但都没有能够解决好这个历史性课题。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郑必坚说,党的七大高举起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旗帜,给党和人民带来伟大的胜利。“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纠正“文化大革命”实践和理论的错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举起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旗帜,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从危难中重新奋起,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胜利。这样一种大跨度的历史比较,鲜明地显示出旗帜问题、指导思想的理论问题,对于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每一个历史时期,党的中央都必须有鲜明的旗帜,使全党“有所指望”、“知所趋赴”。郑必坚说:“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这就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鲜明旗帜。”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十五大报告提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这是一个新的科学论断。郑必坚认为,这一论断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理论内涵。
十五大报告作了世纪的回顾,讲了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代表中国人民为解放和振兴而奋斗的三个历史时期。郑必坚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就是同20世纪中国革命实践发展和思想发展的这样一个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孙中山把他的三民主义叫作“救国主义”,那是当时最进步的主义,是同马克思主义传入以前中国历史舞台上各家各派政治学说相比较显示其进步性的主义。但孙中山和他的主义未能解决问题,他临终还在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中国革命自己的理论,产生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并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这是第二次巨变,翻天覆地的巨变。
为什么还会有第三次历史性巨变?郑必坚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后来又发生严重失误,这迫使我们党重新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局面,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开辟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做的。其结果是,在实践上,开始了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第三次巨变,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期;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如同毛泽东思想一样,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归根到底也是时势所呼唤,历史所形成。
那么,有什么样的理论贡献,使邓小平理论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呢?郑必坚说,十五大报告讲了四条,提出了四个“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四个“新”,有一个贯穿的主题,就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讲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最根本的就是在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上解放思想,打破长时期盛行的、阻碍我们前进的思想禁锢。
讲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最根本的就是围绕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来分析过去得失成败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党自己几十年的得失成败,也联系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得失成败。
讲宽广的世界眼光、时代精神,还是要提到当前时代的主题和特征上,提到世界文明成果的当代水平和发展趋势上,来进一步认识和回答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讲邓小平理论的新贡献,归根到底在于围绕回答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而实现的一系列理论突破。如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市场经济论、民主政治论、精神文明论等。
讲邓小平理论形成新的科学体系,归根到底也是围绕回答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而展开,而贯通的。
郑必坚说,十五大报告本身,就是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而形成的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对“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最新的集中回答。这一切都突出地说明我们党是具有伟大生命力的党,党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伟大生命力的理论。
      十五大精神与全党学风和精神状态
十五大精神,集中一点,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郑必坚说,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必须努力提高在旗帜问题上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议论,什么压力,什么风险,都不动摇。这种自觉性和坚定性见之于行动,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在邓小平理论旗帜指引下,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中央指出,学习贯彻十五大报告,精神状态很重要。怎样理解这个“精神状态”?郑必坚认为,高举旗帜和开拓进取、全面推进紧密联系、贯通一气,都体现了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就是邓小平理论所鲜明显示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就是邓小平理论所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邓小平理论所坚持发扬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郑必坚说,学风,不仅仅是指通常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和方法,而是全党在整个革命实践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能够获得成功和胜利的一条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必须同时代发展和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断创造出适应新的需要的新的科学理论。没有这种结合,没有这种创造,就不可能成功和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表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的创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拓,都是同邓小平所说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郑必坚说,邓小平理论就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永不停滞、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在马克思主义方向下永不停滞、开拓进取,有一个老祖宗和新境界的问题。郑必坚认为,如果丢掉马克思主义老祖宗,就丧失了根本,就会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同时一定要有新境界,这就是适应新的需要,研究新的情况,形成新的理论。如果没有新境界,也是不行的,也会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
郑必坚最后对记者表示,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不动摇,始终保持在马克思主义方向下永不停滞、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