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从刀剪钳到光机电——记奋力搏击高技术战场的我国医疗器械产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3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从刀剪钳到光机电
——记奋力搏击高技术战场的我国医疗器械产业
本报记者杨武军
人类往往把自己最新发明创造,用于抢救生命的医疗领域,医疗器械已成为高新技术的集中地。
40多年前,一支主要由铜匠、铁匠、银匠组成的队伍,开始了新中国医疗器械艰难创业。刀子、剪子、钳子为代表的产品,成为我国最早的医疗器械。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由于故步自封等原因,使我国医疗器械水平踯躅不前。当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门启开时,CT机、核磁共振等各种凝聚当今尖端光学、机械、电子技术的医疗设备大量涌进,国内陈旧落后的医疗器械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有的企业趴下了,有的则顽强地站起来。金秋季节,记者随国家医疗管理局同志采访了北京、江苏、上海的一批国有医疗器械企业,欣喜地看到他们奋力提高技术水平,急起直追,几年之间填平了几十年的技术鸿沟,在医疗器械这块高技术的战地上争得了一席领地。
      技术的角斗场
医疗技术发展至今天,已要求大量应用电子、光学、计算机等技术,不仅是刀子、剪子、钳子这些简单器械,就是技术水平稍稍落后的复杂医疗设备也远远不能满足诊治需要。上海医疗器械厂曾是远东最大的医疗设备企业,七八十年代生产的X光机曾在全国占有龙头地位。然而在技术更新的X光机冲击下,1993年起,该厂销售量每年以30%跌幅下降,到去年底已经资不抵债。
“这是技术角斗场,不提高技术等于等死。”一些企业及早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万东医疗设备厂毅然决定,每年拿出企业3%以上收入投入技术开发,每年推出3—5个新产品。不仅提高了X光机的功能,增强了质量稳定性,而且开发出配套的图像分析仪。技术升级使万东厂逐渐夺回市场,去年该厂X光机已占国内市场的60%。全国唯一的眼科器械定点厂——苏州医疗器械总厂靠技术升级闯开了一条生路。这个厂自50年代开始,主要产品是手术刀和显微镜,进入80年代,市场日见萎缩。1987年新任厂长周永耀大胆争取了十倍于企业资产的技改贷款,10年中开发出眼科手术显微镜、显微手术器械、人工晶体等58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产品,企业从一个只有400多万固定资产小厂发展成为拥有5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大型企业。这些年该厂科技投入占利润43%,得到的回报是新产品新增利润占总利润64%。技术进步,拯救了企业生命。
      找准自己的生存空间
如何面对世界科技巨头咄咄逼人攻势?曾有企业试图在技术前沿与他们进行硬碰硬拼,但结果并不理想。80年代起,我国一直试图独立发展自己的CT技术,但久攻不下。上海医药管理局医疗器械处严梁处长分析个中原因:CT机是光、机、电技术高度集成设备,研制它要求相关所有行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国外最新技术不会轻易让人得手,即使转让也是天价,使得我们的产品并无竞争力。硬拼制高点目前看来不是上策。北京万东医疗设备厂和苏州医疗器械总厂等企业则是另辟蹊径,他们成功的产品并不都是世界顶尖产品,但这些产品水平较原来有大幅度提高,而且价格只有进口设备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他们称这些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
上海医疗设备厂厂长王增国说,高精尖洋设备在中国并不是畅通无阻。我国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但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洋设备目前还不可能广泛应用。在国外先进呼吸机、麻醉机冲击该厂产品时,他们没有急于一揽子引进国外技术,而是按市场需求将产品分为高、中、低三个技术档次,高档产品走中外合资、合作道路,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中档产品则以我为主,利用本厂资源开发符合质量标准的国产化部件,大幅度降低成本。血压计等技术含量低的普及型产品则与地方联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力保市场。目前这个厂生产的中档麻醉机、呼吸机已占国内市场40%,价格只有进口产品一半左右,反过来对进口洋设备构成强有力挑战。
      善用身边千里驹
“技术开发不要只是眼睛朝外,利用国有大中型企业现有技术力量,完全能开发出像样产品。”上海医疗设备厂王厂长常向同行传授这条经验。他认为,盲目引进国外技术,一揽子替代自己的科技力量,一方面浪费了自己的科技资源,另一方面,引进没有针对性,劳民伤财,反而贻误了自我发展时机。90年代初,该厂为外国厂商组装先进麻醉机,该厂技术人员利用培训学习机会,消化吸收技术成果,改进自己产品,研制出国内领先的MHJ—1A型麻醉机。这种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年创利100多万元。“国有大中型企业蕴藏着丰富科技力量,关键是要调动他们积极性。”王厂长说。这个厂科技人员在工资、奖金、住房上给予优惠,而近几年该厂技术人员每年开发出三四个新产品。
苏州医疗器械厂在全行业较早实行科技承包制,他们鼓励科研人员包课题、包进度、包质量、包费用。开发成功的产品,每年从利润中提出3%—5%进行奖励。今年8月,该厂职代会又通过了“关于提高科技人员收入待遇”的提案。
目前仍处于困境之中的上海医疗器械厂厂长戴伟毅也看到自己的科技优势,这个国家二级企业拥有60多位高中级科研人员,戴厂长正调动他们围绕32个课题进行攻关。今年上半年科技人员已开发出12个新产品,明年准备实现100%新品上市。目前这个厂产品销售比去年上升60%,毛利也增长60%,已基本扭亏为盈。他说,这样坚持下去,上机厂还会重振昔日雄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