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04
第9版(理论)
专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深圳特区报社理论部
回顾十七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程,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深圳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土地等生产要素比较廉价等有利条件,迅速扩大经济规模。这期间深圳经济增长的特点是以平面垦殖为主,产业档次低,整体经济素质不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深圳经济的主体。一九九三年后,深圳经济开始步入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的集约化增长运行轨道。与此同时,深圳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深圳多年来积极按照中央部署,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作的成功探索分不开的。
制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方案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根据特区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深圳市按照江泽民同志对深圳经济特区的要求,作出了“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部署。目标是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特区发展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向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转变;方针是贯彻“三个协调发展”,即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特区内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措施是实施“三个一批”,即形成一批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贸、运输、旅游产业和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带动全市经济上新台阶的龙头,创造一批名牌产品,以“名牌”战略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的转换。
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对生产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运用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并不是人人都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入生产过程,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主要指科技文化素质)、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劳动者,才有条件与生产资料结合并成为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为了保证深圳特区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深圳市一直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程来抓。首先是人才的引进。深圳是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起来的,本身并没有多少人才储备,为适应迅速发展的特区经济,深圳每年都要从外地引进大量的人才。特别是最近几年,深圳正在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每年都要引进上万的内地优秀人才和国外的留学人员,并采取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和措施,使他们扎根深圳,为深圳经济发展尽心尽力。其次是重视人才培养。深圳市每年向教育事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现已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这样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为特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为了使科技进步不断迈上新台阶,深圳市组织实施“科技兴市”战略,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形成七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在全省居首位;不断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强化市场导向,积极培育科技市场的成长,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技术经纪人队伍和科技成果智力交易专业市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开发,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这些措施,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和科技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切入点。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根据经济特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圳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明确思路,即提高第三产业的档次,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结构效益,提高经济增长中的技术信息含量,形成第一产业主要依托宝安、龙岗两区,第二产业逐步把重点移向特区外两区,第三产业以特区为龙头的特区内外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为了加快发展先进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还把计算机及其软件、通信、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视听、重点轻工、能源等七大主导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为了形成经济发展的龙头,深圳市按照政企分开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和发展了一批以优势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集工农科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与此同时,把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且具备较强市场竞争潜力的名牌产品予以重点发展,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经过几年的努力,到一九九六年,深圳市工业七大主导产业中的百家骨干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全市重点培植的八家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不断壮大,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逐渐趋于合理。
构建科学、稳定、高效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保证。为此,深圳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对企业产权制度、领导体制、分配制度、监督机制的改革,初步构建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那种政企合一的投资管理公司模式。现在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是市政府领导下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对市属国有经营和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全方位的宏观管理和监督;目前组成的三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市国资委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各自分别对高新技术和基础产业、建筑和房地产、商贸等流通领域的国有资产履行“投资、管理、监督、服务”职能;国有企业根据法律规定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对市国资委授权占用的国有资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并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二是建立权责分明、互相制衡、互相促进的企业组织领导体制。一九九六年,深圳市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公司法》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出台了《深圳市公司董事会工作暂行规定》、《深圳市公司经理暂行规定》、《深圳市监事会工作暂行规定》、《深圳市公司党组织暂行规定》和《深圳市公司工会暂行规定》,使全市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对公司领导体制各机构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给予准确的定位,形成目标一致、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企业运行机制;使权责、奖惩分明,使监督、约束与激励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三是为适应领导体制改革的需要,深圳市还建立高级经理人才推荐评价中心。这一方面有利于公正地评价和选择人才,充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家严格自律的意识,使其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负责资产的经营和运用,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增值。(执笔:颜安生永春丁立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