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回首往事话知青——《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04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回首往事话知青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评介
张化
如何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是近些年社会舆论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一代人经常谈论的话题。最近,由当年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知青办”)一些老同志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主编顾洪章,副主编胡梦洲),及配套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主编顾洪章,副主编马克森),已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
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这些“知青办”的老同志比较熟悉领导决策过程,对于知青的坎坷经历也知之较深。他们在离、退休后,基于“历史需要正视那段岁月,人民需要了解历史的真实”的责任感,重新翻开尘封的史料,剔耙梳理,写出这套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著作。这套书是从决策角度研究和总结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一部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它为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和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却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提供了一个基础读本,同时也为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史料。
点面结合,史料翔实,是此书的一个特点。长达27年的知青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兴衰跌宕,复杂多变。作者通过大量史料,分章记述了这段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对于上山下乡的缘起、演变、终结;上山下乡在“文革”中演变成政治运动的前奏、高潮、低谷与回升,都作了比较准确的叙述。书中的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较为丰富,如各阶段全国及各地区中学毕业人数、下乡人数;国家用于知青上山下乡的资金数和物资数;在特定历史时期全国发生迫害上山下乡知青案件数、处理人数,等等。特别是上山下乡最后阶段的步履维艰和政策调整,是作者叙述比较充分的一章。作者通过“文革”10年农村人口每年快速增长、土地逐年递减,国营农场人满为患、劳动生产率连年下降,及多年沉积的种种社会问题,说明知青上山下乡的路子已经走不通,必须解放思想,探索新的出路。作者详细介绍了从1978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人为解决这一问题,想办法扩大就业门路,把上山下乡纳入城镇就业轨道的讨论过程。
作者论述的一个重点问题,是知青上山下乡缘起、延续、演变的历史原因。作者认为,知青上山下乡缘于50年代中期困扰政府的城镇就业问题。由于“左”的思想指导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上山下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起伏,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的高峰和低谷相反的运行曲线。这是上山下乡发生和持续的经济原因。上山下乡在“文革”中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完全偏离了试图解决就业问题的初衷。“文革”是使上山下乡走入歧途并最终失败的政治原因。同时,作者指出,特定的历史时代塑造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有限的空间中为国家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奉献,功不可没。
在评价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时,把这一时间跨度为27年的历史事件与“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区别开来;把知青上山下乡的曲折历史与知青志在四方、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区别开来,是研究中应予注意的一个问题。把握住这些区别,对这段历史既不简单地作出否定,也不笼统地加以肯定,可以使我们在总结历史、避免悲剧重演时,珍视并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爱国精神和创业精神。
通过决策过程反映知青上山下乡历史,是此书作者选择的一个视角。不过,从历史研究来讲,上山下乡知青毕竟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角色,知青下乡后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境况各异的知青在“文革”中的思想变化,应该是这段历史的重要部分,而这一点在书中反映不足,不能不说是一个弱点。这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以补充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