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6阅读
  • 0回复

永远闪光的名字——写在《沈泽民文集》出版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01
第7版(副刊)
专栏:

  永远闪光的名字
——写在《沈泽民文集》出版之际
钟桂松
历经十多载的《沈泽民文集》终于由他家乡的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作为编者,望着这部沉甸甸的先烈遗著,感到欣慰和感慨,终于,我们和浙江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共同圆了茅盾的一个梦。
1983年早春三月,我们在北京参加首届中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会上,我们和浙江文艺出版社铁流同志商谈,为茅盾的胞弟沈泽民同志编一本文艺类作品集,铁流同志非常支持我们的这个想法。正巧,茅盾的儿子韦韬同志也在会议上,于是我们又向韦韬同志谈了这件事。韦韬同志听后,沉吟片刻,对我们说:你们的选题很好,需要我做的事,我一定尽力。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神情凝重地告诉我们:父亲生前也曾想为叔父编一本集子,并有意识地搜集了一些材料,但由于精力不济,没有编成。听完韦韬同志的一番话,我们都觉得肩上的担子沉重起来,感到此事既有意义,又责任重大。
沈泽民同志(1900—1933)是一名骁将,无论是新文学史上,还是中国革命史上,都有过辉煌的业绩。他留下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包括创作、翻译),也留下煌煌战绩。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十九岁的沈泽民就创作了《阿文和他的姊姊》、《呆子》等小说,从时间上看,他的小说创作比其兄茅盾还早八年!而且,一开始创作,就显露出一个革命作家的本色,在作品中鞭挞旧势力,同情劳动人民,表现出强烈的平民意识。在文艺理论方面,沈泽民以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写出了《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文学与革命的文学》等当时引人瞩目的文章,与恽代英一起为新文学的理论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沈泽民又以旺盛精力和聪明才智,翻译了大量文艺理论,译介了大量的日本、法国、英国、匈牙利、俄罗斯等各个国家、不同流派的文学理论家的作品,用拿来主义态度,介绍给国民,推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沈泽民同志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在年轻时代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同样永远值得后人忆念。1920年,他为寻求真理,毅然放弃即将到手的文凭,与张闻天一道去日本攻读马克思主义,寻找救中国的真理。二十年代中期,与夫人张琴秋一起,双双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先后同班的有俞秀松、傅钟、邓小平、屈武、左权等,而后与张闻天、王稼祥等一起又考入红色教授学院攻读,同时兼任中山大学翻译和助教。1930年,他带着共产国际执委给中共中央的信,绕道法国回到上海,六届四中全会上,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不久,沈泽民夫妇离开上海,奉命去鄂豫皖苏区工作,担任鄂豫皖省委书记、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等我党高级职务。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沈泽民与徐海东、吴焕先等同志一起,坚持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并与张国焘所搞的“肃反”运动作了坚决的斗争,保护了一批像徐海东同志那样的红军干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遗憾的是,沈泽民同志为保卫鄂豫皖苏区,在艰苦环境里积劳成疾,于1933年11月20日长眠在浴血奋战的苏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
面对这样一位不应遗忘的新文学战士,对中国革命积极探索并作出很大贡献的先烈,选编他的遗著,不容我们马虎和草率。于是,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搜集资料、文献,考证生平笔名,历时十多年,终于选编成这部文艺类的《沈泽民文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先后得到成仿吾、丁玲、陈学昭等和沈泽民同志熟识的前辈的支持和鼓励,沈泽民同志的侄子韦韬同志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尤其使我们感奋的是,1985年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亲笔为我们选编的这部先烈遗著题写书名。这,无论对我们编者,还是读者,都是莫大的鼓舞,沈泽民同志地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新世纪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回眸二十世纪那些献身中国革命的先烈,浙江文艺出版社毅然出版《沈泽民文集》,纪念这位牺牲六十多年的先烈,从而让人们在世纪之交永远记住这个闪光的名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