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虚争空言不如试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07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虚争空言不如试之
季音
据报载:某市近年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批小型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取得显著成效。但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对改革横加指责,由此引起了争论,使改革受挫。幸好有几位领导同志前来视察,支持当地的大胆改革,一场风波才基本平息。
读了这则报道,使我想起了历史上的一则记载:距今一千多年前的魏国,有个大发明家马钧,他曾经取得了龙骨水车、指南车等多项重大发明成果,晋朝傅玄称之为“天下之名巧”。此人有个特点,就是注重实践,不尚空谈。他在试制指南车的时候,有些官员讽刺讥笑,发出种种非议。马钧回答:“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他不去与那些人争论不休,而是集中精力于实践,终于完成了多项重大发明创造。
“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这是马钧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之谈。古人这句颇含哲理的话,我以为仍值得今人借鉴。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提出“不搞争论”,这是富有远见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马恩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在探索中,各种新旧思想的碰撞不可避免,如果陷于无休止的争论,那只会延误改革。为了加快改革的进程,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支持群众实践,不搞争论,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取得共识。
回顾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改革,就是这样走过来的。那时新旧思想的碰撞可谓激烈。一九八○年,笔者曾去江苏采访,当时那里一些干部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势力,对农民创造的包产到户这个新事物很不理解,甚至喊出要“堵住西大门”,即堵住从西邻安徽传来的包产到户的作法。可是时隔不久,他们就把“西大门”敞开了,主动学习安徽的经验,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这个变化从何而来?根本原因,就是包产到户显示出来的无可争辩的优越性说服了人们,消释了疑虑。实践,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也解脱了头脑里旧观念的束缚,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了广大干部改革的自觉性。
可见,不搞争论,着眼于实践,是推进改革的积极途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在谁手里,实践是最公正的评判者。凡是对人民事业有责任感的人,在实践中是容易取得共同语言的。
当然,不搞争论,并非不要进行研究和讨论。为了搞好改革,需要认真联系实际,充分交换意见。人们不赞成的,是那种从本本出发脱离实际的“虚争空言”。有些同志不是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去研究实际情况,而是背诵本本上的条条,对改革横挑鼻子竖挑眼。这种“虚争”,只会搅乱人们的思想,对改革无益,是不可取的。
如今,党的十五大已经为我国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指明了方向,绘出了蓝图。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也就是实践。“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这是一条古今皆然的真理。不搞“虚争”,集中精力去“试之”,即实践,总结,再实践,必能开拓出一片改革的新天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