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科技兴农在许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0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技兴农在许昌
本报记者李宏伟李杰
金秋十月,记者到河南省许昌市采访,耳闻目睹了许多感人的科技兴农的故事。
“红薯大王”尚春生农业科研扬美名
在许昌县尚集镇有个远近闻名的院落,门口挂着“许昌种苗研究中心”的牌子。记者慕名来到时,正赶上几位农民在院子里收获红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里的鲜红薯,个头如南瓜般大小。
院子的主人叫尚春生,年方四十出头。这位当过代课教师、上过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土秀才”,潜心研究农业科技,从1988年开始钻研红薯杂交育苗。在市科技、农业等部门的扶持下,经过多年探索,他在1993年培育出“高淀粉868”和“双季短蔓红心王”。他培育的红薯,最高亩产达10525公斤。
尚春生培育出高产红薯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求购红薯苗的农民络绎不绝。澳大利亚、法国、缅甸、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也向他发出邀请。
“花卉之乡”鄢陵县万千农民搞实验
出许昌市区东行10多公里,入鄢陵县境,记者仿佛走进天然植物园:腊梅、桧柏、国槐、月季、玉兰、铁树、柑桔、串红、杜鹃花、君子兰……公路两旁,各种名贵花卉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鄢陵花卉生产,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古有“花卉之乡”美称,而大面积种植则在90年代之后。悠久历史加上现代技术,使鄢陵花卉业达到鼎盛,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全县从事花卉业的农民达36000人,面积3.5万亩,近400种2100多个品种,年产值3.8亿元。
近年来,县里定期举办花卉栽植培训班,传授播种、扦插、嫁接、治虫、施肥等技术。去年,许昌市科委请来荷兰、比利时等国的花卉专家,现场传授技术。
农民学了新技术,就在自家庭院和承包田里搞实验,花卉品质不断提高,价格上扬1至3倍,亩收入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现在,花农们讲起花卉技术头头是道,什么腊梅嫁接、盆景造型、鲜切花、遮荫篷技术,等等。过去扶桑一年只开一次花,现在经花农一调理,一年能开两三次,经济效益也成倍增长。
“无土栽培”在农场过去想都不敢想
在当地农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位于许昌南郊的市农场二分场。这里是许昌市三国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公司的“无土栽培”基地。
25个白色塑料大棚内,长满了瓜果蔬菜:葱绿的蒜苗、芹菜,鲜红的樱桃、番茄,还有无刺黄瓜。基地主任李国保边走边介绍:“这些蔬菜从苗期到采收,完全与土壤脱离,省工省时,省水省肥。一个大棚年收入1.5万元左右,亩产比一般的高两至三倍。蔬菜全被郑州、许昌等地包销,供不应求。”
1996年初,公司承包农场430亩土地,与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在河南省内第一家搞起“无土栽培”。基地分花卉区、蔬菜区、养殖区、果园区。工作人员仅10多个,几乎全是大中专毕业生。为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们先后派人到南京、上海、深圳、珠海等地学习,还经常聘请农业专家前来指导。基地计划年底前上联动温室,实现工厂化育苗,引进鲜切花生产技术。
当初,方圆十里八乡的农民听说“无土栽培”,纷纷赶来看个真假,惊叹道:“离开土也能长出菜,过去想都不敢想!”
“蔬菜滴灌”真稀罕电脑里边全能管
总面积达5000亩的长葛市官亭乡高效农业园区,由500座日光温室微灌、2000亩大田喷灌和3000亩地埋节水管组成。喷灌、微灌、滴灌节水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化农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来到四三府村北部,但见一座座塑料蔬菜大棚星罗棋布。钻进雾气腾腾的大棚,一排排芹菜、黄瓜秧翠绿欲滴。半空中,一根指头粗的胶管悬在黄瓜秧顶部,每米一个水嘴向外喷着水雾,这叫喷灌;地面上,一根粗管子和许多细管相连,清水从细塑料管的滴孔里一滴一滴流出来,把黄瓜秧根部渗湿一大片,这叫滴灌,棚中间的一根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十多根头发丝般的细线通过一个管子与电脑主机相连。这是空气湿度监控器,如果棚内湿度低于80%,上面的红灯自动闪烁,并发出嘀嘀的叫声。井房里的主机接到信号后,自动开启阀门浇水。绿灯一亮,说明棚内湿度够了,电脑自动断水,根本不用人操心。
当初,乡里花50多万元买来全套电脑,又专门从武汉、新乡等地请来专家进行设计安装。对此许多农民还不乐意,半信半疑地问:“那出水孔比针眼还细,就能让菜喝饱?”乡干部介绍说:在现代农业科技面前,农民往往是“一慢二看三通过”,不见实效不认账。现在村里的农民服气了,都争着装电脑,全村电脑温棚一下子发展到100多座。
“国外引智”巧种田三茬收入五千元
在禹州市农村,“光辉食品有限公司”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1991年,公司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帮助下,先后从日本聘请引进了农、林及食品加工方面的专家10多人,进行良种果梅和良种蔬菜的种植开发。
光辉公司引进外国智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使龙头伸向国际市场,龙尾连着千家万户。他们聘请国外专家来作现场技术指导,通过讲课、办培训班等形式传授先进的种植、加工技术和管理经验。
目前,光辉公司蔬菜基地村已发展到60多个,果梅蔬菜面积达3.5万亩,涉及禹州市8个乡镇2万多个农户。过去,这里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模式,每亩年产值不足1000元。引进国外智力后,种了盘瓜种萝卜,种了萝卜种高菜,一年连种三茬,亩收入在5000元以上,是传统种植模式的5倍。农民高兴地称之为:“国外引智”巧种田,三茬收入5000元。
采访结束时,记者见到许昌市委书记李长铎、市长牛学忠。两位市领导说,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是啊,从“红薯大王”到“花卉之乡”,从“无土栽培”到“蔬菜滴灌”,许昌市科技兴农的实践,显示出科学技术强大的生命力,预示着农业现代化的诱人前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