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从劳模要带徒弟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07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实话实说

  从劳模要带徒弟说起
晓民
一位省劳模在谈起今后的打算时,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多带徒弟,把个人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更多的工友。
工人历来崇尚拜师学“技”,即使现代教育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它仍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据报载,合肥叉车集团公司工会组织54对新老工人以“结技术对子,签师徒合同”的形式,广泛开展传、帮、带活动,使凝结着老师傅们几十年心血的“绝技”、“绝招”有了传人,从而大大提高了青工技术素质,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
然而,如今许多企业极少组织群众性的拜师学“技”活动,有的甚至丢掉了。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工人劳模,他在10多年的钢筋工的岗位上,始终坚持自学,对各类建筑的钢筋识图、加工及焊接技术样样精通,成为单位本专业的能工巧匠。但他至今只断断续续地带过两个徒弟,深感遗憾。何以如此?他认为首先是缺乏组织安排与长远规划。提高在岗工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主要靠企业内部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开发与技术培训。实际上,现有的职工夜校大多名存实亡,谈不上对工人进行经常性的技术培训。开展互帮互学,需要“教”与“学”双方配合,还得有人撮合。其次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现在一些单位片面强调同工同酬,往往忽略了工人的技术差别,个人的技术级别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档案资料,与工人的工资和奖励脱节,学技术与不学技术没多大区别,从而挫伤了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不求精通本行,但求敷衍了事或满足现状的消极现象。
广泛深入地开展拜师学“技”活动,是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有效途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工人群众中不乏各类拔尖的技术人才,尤其是长年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各级先进模范人物,更具优势和感召力。让他们与青年工人建立师徒关系,为青工传经送宝,将是无比光荣和有意义的事情。只要企业领导和各级组织高度重视,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注意牵线搭桥,就一定会得到广大青工的热情欢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