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三上茅坪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05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三上茅坪镇
甘茂华
茅坪镇位于西陵峡南岸,与三峡坝区中堡岛仅距一公里。
初到茅坪镇是三年之前的事情。
那时的茅坪镇是地地道道的小镇,从三峡坝区通向茅坪镇的路,还是高高低低的土路。路不宽,路旁蓬蒿丛生。路上车辆和行人也不多,只偶尔有几辆运水泥和石头的卡车,在苍凉荒寂的山谷中闪过。
过去的岁月,如峡风江涛般流逝了。历史上,茅坪是通往鄂西南的水陆交通要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扼楚蜀之交,当水陆之要冲。茅坪境内的朝天嘴新石器遗址,出土了南方最早的红陶片和彩陶艺术品。三峡工程兴建后,慕名而来的投资者、旅游者与日俱增,茅坪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待开发的热土。我站在素有“坝头库首第一城”之称的茅坪镇工地上,看推土机将黄土山丘推为平地,听打桩机节奏铿锵的歌唱,又怎能按捺住内心的喜悦?
这时候,一位秭归朋友告诉我: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三峡移民第一人。原来的秭归县城是屈原故里,将因三峡工程而被淹没,高耸在屈原祠的诗人塑像也将移到茅坪镇来。秭归是库区中第一座整体搬迁的县城,屈原作为秭归公民理应排在移民榜首。我被他说得笑起来。茅坪工地才破土动工,就已经考虑到了文化建设。我期待秭归新城早日崛起!
再到茅坪镇已是阴历腊月间了。我是随几位记者朋友去了解移民情况的。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春节即将来临,三峡移民将怎样“闹年”呢?于是,我们走进茅坪镇的临时移民点。这家移民是一对小夫妻,很健谈。有记者问及小伙子的年货办了没有,他回答得挺干脆:“不办不办。”我们一愣,难道他对移民有情绪?他的妻子坐在炭火旁,连忙帮腔:“我们天天都在过年,总不能说天天都办年货吧。”原来,他们是从大坝一期围堰上的茅坪村迁来的。来镇上不久,马上筹集近两万块钱,办了个餐馆,每月毛利一千多元。小伙子说:“餐馆里吃的喝的啥没有?”他妻子又补充道:“前几天,镇里有的企业说招工,一看那百十块钱的收入,我们就没有去,还不如办这个馆子。”我们乐呵呵地说:“好啊,祝你们过个快活年!”
在茅坪镇移民点,我们走东串西,家家是一片祥和热闹、小康文明的氛围。有的人家备足了烟花爆竹,打算除夕之夜尽兴过把瘾。有的人家煮好了米酒猪头,等待已招工进厂的亲人回家来干一杯。有个李老汉原来说什么也不肯搬家,他说他那老地方是祖宗龙脉,不能断了风水。工程局同志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李老汉终于开了窍:“我懂了,我搬。三峡工程是我们国家的一条大龙脉,子孙万代要靠它享福呢!”是啊,三峡移民,家在三峡。茅坪镇依托三峡大坝迅速崛起,移民们凭借三峡平湖走向富裕。我面对移民村冉冉升起的炊烟,不由得被这岁月沧桑的变迁背后所屹立的民族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想,正是有了秭归山崖边的吊脚楼,香溪端午节的龙舟赛,茅坪女人们的花围腰,以及移民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广阔胸襟和精诚奉献,才构成了这方水土的独特魅力。那寒冷的江风,吹拂着我愈来愈热的脸。
今年10月,正是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前夕,我又踏上去茅坪之路。
丰田面包车载着我和同伴们从宜昌市出发,很快就驶上了三峡工程专用公路。汽车穿过灯光明亮的仙人溪隧道、渣盐山隧道、木鱼槽隧道和天柱山隧道,驶过下牢溪大桥、莲沱大桥、乐天溪大桥和西陵长江大桥,转个弯儿,茅坪就到了。记忆中的土路,已变成平坦的水泥大道。长蛇般车队沿大道上下穿梭,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外国人,站在路边指点江山,谈笑风生。茅坪镇旧貌换新颜,秭归新县城已初具规模。街道纵横宽阔,高楼鳞次栉比,商店里货物琳琅满目。我住宿的云龙宾馆,属于商贸区,还有工业区、文化区、生活区,星罗棋布在昔日的剪山峪。听文化馆的人介绍,兴建茅坪度假村,迁建屈原纪念馆,不久将梦想成真。
在茅坪镇的九里开发区,我参观了邮电局的程控电话工作室之后,又参观了即将投产的维维豆奶集团的一家分厂。因了秭归是著名的柑桔之乡,脐橙、锦橙、桃叶橙被誉为峡橙三秀,故以橙汁厂为龙头,在此大力发展食品加工联合企业。回宾馆时,我看见街头路口挂着一幅幅迎接大江截流的布标,小摊贩沿街摆卖着五花八门的大江截流纪念品。我问一位卖桔子的老太太:“您是移民吗?”她说:“搬来几年了。”我说:“今年桔子怎么样?”她说:“天旱,个小,不中看中吃,甜。”我买了两斤桔子,八角钱,又问她:“您晓得大江截流是什么时候?”老太太抢着说:“晓得晓得,八号嘛,下个月八号嘛。”我不禁感叹,多么淳朴的老人,多么实在的移民,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入夜,霓虹灯在茅坪镇闪烁起来,红的绿的,如峡江两岸阳春时节绽开的鲜亮的花朵。长江的涛声在夜里也格外明朗,像一段段交响乐的乐章,清脆地叩响西陵峡口。茅坪,一个在中国版图上原本默默无闻的地方,一个在世界移民史中将熠熠闪光的名字,就这样步履矫健地走进了她诗意的青春年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