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寻梦剑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09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寻梦剑桥
马小宁
很小便知道牛津和剑桥这两所驰名世界的高等学府,但对剑桥则更多一分亲切和神往,这也许是因了徐志摩那首《再别康桥》。诗人以他那浪漫的笔触、至爱的情怀和挥之不去的离别惆怅,描绘了康桥梦幻般的自然美。从此,常常想,那条在诗人眼里汇集了剑桥全部灵性的河,该是怎样的一条河啊。它竟让诗人甘心在它的柔波里,作一条水草。
剑桥本是一个古老而默默无闻的市镇,剑河蜿蜒穿城而过,一座座年代久远、造型迥异的小桥横跨河上,小城因此得名。14世纪初,离剑桥40公里之遥的牛津发生“学袍与市民”之争,导致3名学生被处死。一些教师带着少数学生愤而来到现今的剑桥,另立门户,小城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与牛津齐名的大学城。
来到剑桥时,正是中午时分,小城十分静谧。街道不宽,两旁的哥特式建筑透出一种无处不在的古典美,让你产生如在历史中漫游的感觉。剑桥有30多所院校,分布在小城各个地方,其中有5所傍河而建。它们所连接的河边平地,人称剑桥后园,是剑桥两岸风光最美的一段。这5所学院就包括最负盛名的三一学院和国王学院。据说,在英国,人们并不泛泛而论剑桥毕业生,而要看他具体住过哪所学院。凡是能够在三一或国王学院住上一两年的剑桥人,本身就有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资格。就这点而言,徐志摩无疑是幸运的。当年,正是经哲学家兼评论家路威士·狄根生的介绍,他才进国王学院作旁听生。
有意无意间,我们来到了三一学院。这里有一个小博物馆,里面陈列着牛顿等三一名人的雕像,正是他们奠定了剑桥执国际学术界牛耳的辉煌。牛顿的雕像单独放在大厅的最前面,他不像其他人那般坐着,而是站在一个高大的大理石基柱上,若有所思地注视着前方。这一造型使我想起了科学巨子的谦逊美德:“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些,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三一的食堂也颇负盛名。这座仿佛教堂般的大食堂的正中,赫然悬挂着亨利八世的巨幅油画,左右两壁依序是许多三一名人的画像,从牛顿到罗素,从拜伦到史特拉屈。想到他们也曾进出这里用餐,情不自禁地也想吃一次三一餐,幻想能吃出些许灵性来。
从三一学院可径直来到剑河边。原来,5所临河而建的院校虽然正门开在街上,但却有后门通向后园。白天,无论是各院的学生,还是剑桥的市民,或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都可以穿过长长的林荫小径,跨过款式各异的桥梁,来到后园。然而,一到天黑,小径尽头的大门便会关闭,后门便不能走了。后来才知道,这些草地分属不同院校,任何人不能从一所学院的草地信步走入相邻的另一块草地,只有剑河的水才可以毫无顾忌地流过这些人为的界限。
远远望去,一片诱人的葱茏间,一条玉带似的小河,缓缓流动。这就是那条梦中的小河了。我抑制不住心头的兴奋,奔了过去。小河不宽,太宽,岂不有失妩媚和温柔?两岸绿柳掩映,芳草铺地,微风吹来,柳丝拂动,在人心头荡起阵阵涟漪。置身其中,我明白了诗人何以有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的比喻。作新娘时,该是女人一生中最美最令人心动的一刻吧?站在三一桥上举目四望,只见剑河呈现柔美的曲线。黄花点点的草坪上,三三两两的学生或坐或躺着在小憩。桥下,水蓝如染,几只天鹅、野鸭在自由地游弋;远处,一叶扁舟在沿着清幽的河道滑行,渐渐融入了光和影中。诗人当年是否就是在这里,驾着小船,撑着长篙,去青草深处寻梦?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萦绕于脑际的一个疑问终于有了答案:与牛津相比,素以经济学和自然科学闻名的剑桥,何以培养出了拜伦、丁尼生等英国诗坛最响亮的名字,而且就诗人数量而言,比牛津还多。因为剑河的美,如诗如画,早已不期然地融入了诗人们的性灵。
连接这5所院校和后园的桥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数学桥。这座小木桥乍看很简陋,但却包含了奇妙的数学构想,而且有一个近乎以讹传讹的美丽“传说”。传说此桥是牛顿用木材接合而成,没有用一钉一栓。后来有人欲探究其中奥秘,将桥折开,却无力复原,无奈只得求助铁螺钉。但实际上,数学桥的设计师是剑桥学生埃思里奇,与牛顿风马牛不相及。但人们还是更愿相信这个传说,因为谁也无法否认牛顿与剑桥学术地位之间的关系。的确,如果没有了牛顿、达尔文,没有了汤姆森、卢瑟福,剑河两岸的风光也许美丽依然,但剑桥还会是今天这所为人类培养出了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剑桥吗?这个关于桥的故事,是否在昭示人们,剑桥的草光水色固然让人倾心之至,但前辈先哲所体现并流传至今的追求科学的精神,才是剑桥的真正魅力所在。本世纪20年代初,诗人远涉重洋来到这里,梦里所追寻的,该也是这样的一种意境吧?(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