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站在时代的高地——记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沙钢集团总裁沈文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10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站在时代的高地
——记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沙钢集团总裁沈文荣
李大容张功璞卢润良
他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
他不信:外国人办到的事情中国人办不到。
他叫沈文荣,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沙钢集团总裁。当10年前到英国伦敦、利物浦、伯明翰考察了四五家钢铁企业之后,他得出结论:不发展可不得了,人家的设备、技术就是先进。围着75吨大电炉等洋设备转了一圈,钳工出身的他心中有了底——这种设备中国人完全可以掌握。回到工厂,他把自己的合资意向同职工们商量,许多人却不理解。当时,沙钢的拳头产品窗框钢走俏市场,工厂的小日子过得不错;大环境又值治理整顿时期,很少有企业上项目,而合资项目一上就是3000万美元,砸了锅怎么办?向冶金部汇报,支持者几乎没有:75吨大电炉,国内还没有见过呢,你一个县属集体小厂想吃“天”?
沈文荣认定的理儿,别人想动摇并不容易。他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历数引进对国对厂对职工的必要性,他动感情了:“睁开眼睛看世界,大胆引进上水平,这是我们改变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如果这次引进失败了,就办个展览馆,我去收门票,教育后人还得引进。”
当然,他的大胆还辅以细心。1988年,厂里破天荒一次招进36名大学生,并全部分到车间拜工人为师。1989年,75吨大电炉工程兴建后,这批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先后进入关键岗位。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这套设备,在沙钢人的手里照样被玩得溜溜转。1991年,炼钢、连铸、连轧全线贯通;1993年产钢、轧材分别突破17万吨,仅用两年就超过了英国比兹顿钢厂用10年才达到的产钢16万吨的纪录。75吨大电炉一时间成为中国冶金界骄人的风景线。冶金部部长刘淇看了这中国第一座超高功率电炉后,兴奋地说:“沙钢创造了中国冶金史上的奇迹。”
90吨电炉工程由十三冶承包施工,沙钢到时接钥匙就行。而沈文荣却组织沙钢职工参加施工。十三冶的人下班了,沙钢人还在工地干。出力流汗是自己,完成的工程任务算十三冶的。面对一双双不解的目光,沈文荣点拨说:“拖一天工程,不仅银行利息要多付40多万元,提供设备的外方还会说我们‘熊’。”沙钢人干得来劲,感动得十三冶也加班加点。按照国际冶金专家预计,建成这样的大项目至少要3年,沈文荣却只花了两年。
当90吨电炉全线贯通,并创造出平均每炉钢62分钟的国际先进水平,赢来更多赞扬声的时候,沈文荣的节奏上又拧紧一根新的发条。去年上半年,他飞到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几天考察,沈文荣心中树起一个更加强烈的信念:我国近邻能创造出如此高的冶炼水平,我们也完全能够改变钢铁工业品种、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浦项也以行家的眼光,看出沙钢非等闲之辈。两厢情愿,一拍即合。接着是沈文荣回国后的高速运转。按规定,1亿美元以上的合资项目要由国家主管行业部门申报,而与浦项的合资高达3亿美元。沈文荣赶往北京冶金部,部长刘淇去海南了。立马坐飞机到海口,部长又下铁矿了。已是晚上6时,海南铁矿远在250公里之外。同行的年轻人都累了,建议住下再说。50岁出头的沈文荣睬都不睬,跑到街上找出租车,一连拦了两辆,司机望望降临的夜幕,也睬都不睬地开走了。沈文荣不肯罢休,最后拦下一辆破旧的拉达车,好说歹说,几个人挤了上去。颠簸5个多小时山路,到达铁矿已是深夜12时。沈文荣还不歇息,连夜和部长的秘书联系,第二天一早向刘淇作了汇报。
离开沙钢之前,我们来到老沈的家里。一个运转着41亿元总资产的总裁,他家的简陋程度真让记者愕然:狭窄的楼梯,生锈的钢窗,水泥地面,石灰水刷的四壁,18年前结婚时的旧家具。虽然这么一个在当地农村都显落伍的家,却被“运转”这个家庭的女主人——老沈的妻子陈红华,收拾得干净、利索。
沈文荣也是有情有义的人。每年大年初一,他尽量按当地风俗,以丈夫身份下厨烧一次早饭。妻子头天晚上把青菜、豆腐、圆子等准备停当,他把东西往锅里一放,烧好后又到厂里忙事去了。有一次,妻子到上海住医院,手术那天,沈文荣连夜赶到病床前,对妻子说:“我陪你。”两只手便握到一起。不到两分钟,妻子就听到他响起鼾声,妻子看到伏在床沿的丈夫,泪水涟涟:“他实在太累了。”
许多老工人告诉记者,沈文荣对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他经常对一起进厂的伙伴们说:“我们这代人,遇上了改革开放,要振兴中华,历史注定了我们要创业,要吃苦。吃苦,我认为是福气。一个人吃喝玩乐、混日子是几十年,尽可能多干点工作为国效力也是几十年。这个几十年,等到闭上眼睛的时候,要觉得没有遗憾才行。”
(原载新华日报)(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