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一个博士的追求与“金源”价值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10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一个博士的追求与“金源”价值观
蒋典昌张宝珍
与薛瑞兆几次接触,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令人称奇的生意经,而是他对事业的那份赤诚,那种执著。
薛瑞兆是黑龙江金源物产集团公司的总经理。
金源公司的起点应该说很低。它是从一个没有任何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空壳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薛瑞兆1989年接手时,全部家当,是一枚公章、一张执照、两套桌椅,再加上一笔六七万元的债务。而如今,金源公司已经积累资产3000多万元,累计实现利税6000多万元。
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这要从一个“博士下海”的故事说起。
薛瑞兆是在南开大学拿到硕士学位的,不久又考入中山大学读博士。博士帽戴上之后,他回到家乡,就职于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任秘书长。是一纸“建议书”改变了薛瑞兆的人生道路。1988年,黑龙江省开展生产力标准大讨论的时候,薛瑞兆与几位高等院校的朋友,满怀激情,写成一份关于黑龙江省如何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建议书,洋洋万言,引起省市领导的重视。省里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落实方案。最后,薛瑞兆被点将“下海”,去实践他所构想的蓝图。但薛瑞兆没有选择民营,而是挑中了金源的前身,一个没有家底的国有企业。
薛瑞兆是那种把经营企业视同艺术创作的人,他追求尽善尽美。下了海的薛瑞兆构想着他所领导的企业:第一步,用五年时间,以贸易起家,积累资本;第二步,再用五年时间,发展实业;第三步,还用五年时间,将金源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科工贸一体化的大企业。眼下,薛瑞兆的第一步构想已经实现,正在按计划走着第二步。金源集团拥有了属于自己的8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在省内最大的轻工产品批发市场、3万多平方米的哈市透笼商厦,金源公司占有相当股份;此外,围绕化工、医药、食品、包装等方面,金源公司正加紧开发自己的产品、建设自己的工厂。
从零到3000万国有资产的积累,金源人是靠对外贸易实现这步跨越的。回忆起坎坷艰难的往事,薛瑞兆,这个从北到南读过三所大学的汉子,泪水在眼圈里直打转转。
头一个俄方贸易代表团来访,公司没钱,薛瑞兆拿出自己的1800元积蓄,向朋友借了2000元,又商请几家有资金但无客户的公司合作,凑了不到两万元,就这样完成了接待,谈成了头一笔生意。
公司费用实在紧张,薛瑞兆决定取消职工国内出差补助,停发出国应给的制装费,甚至连职工午间免费享用的两个烧饼也给减掉了。宣布这些决定的时候,薛瑞兆当着职工的面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这泪水,包含着内疚、责任,还有奋发向上的决心!
然而,没有多久,薛瑞兆就以经营实绩告诉职工,大家付出的艰辛是值得的。1989年当年,金源公司由欠债6.8万元,变为收支平衡。到1991年年底,彻底摆脱了困境,实现利税1200万元,不但职工们感到欣喜,而且引起同行们的关注。
就在这一年,金源公司上级主管部门省物资厅党组决定奖励薛瑞兆一套三室一厅住房。但是,他婉言谢绝了。他对妻子说,我是公司的头,职工住房普遍困难,需要我和大家同甘共苦,咱不能先住好房子。缓几年,等公司盖楼时,我们和职工一起解决。
薛瑞兆,这个曾荣获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特等劳模称号的博士,以他学者特有的文化品位和对事业的一片丹心,精心雕琢着他所珍爱的、被他视同艺术品的企业。
(原载黑龙江日报)(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