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真假优劣之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11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真假优劣之间
刘征
一般说来,真优而假劣,可是也不尽然。假而优,真而劣,也往往有之。再加上歪风吹,斜雨打,真假优劣之间织成一片迷离恍惚的雾,隔着这层雾看世界,若非火眼金睛,很容易上当。
假的却是优的,随手就可以拾来许多例子。《西游记》里的假孙悟空就是好样的。一真一假,“一个是混元一气齐天圣,一个是久炼千灵缩地精”,武艺势均力敌,法术齐驱并驾,打上天宫,玉皇大帝难分真假,打到南海,观音菩萨真假难分,打到雷音胜境,如来佛才认出来那个假的是“六耳猕猴”。这样的赝品,若是保着唐僧,去西天取经,九妖十八洞一路打下去,也必然畅行无阻。《聊斋》里写一个狐仙变成绝顶漂亮的阿绣,连最爱阿绣的刘公子也真假难辨,接二连三地认错了人。倒是公子的仆人冷眼旁观,辨入毫芒,说狐女“面色过白,两颊稍瘦,笑处无微涡”。以这样的“赝品”为妻,刘公子也算得艳福不浅了。
古代的士子都读过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可是没读懂,直到清代辨伪之学大兴,才知道古书中有许多是赝品,或托古人之名,或窃古人之作为己有,不一而足。厚厚的一部《伪书通考》,考出的伪作可真不少。但是伪作并不一定就劣。《诗经》的序,是汉人托名子夏的伪作,但那序中却有千古不刊的名论,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义即始见于《诗经》首篇《关雎》的序里。《列子》,据考是魏晋间人士掇拾古事而成,著者列御寇是伪托的。但那书中不乏思想和文学价值都很高的佳作,例如《愚公移山》。
真的却是劣的,例子也不少。
一是名手的败笔。郑板桥很聪明,他在《板桥诗钞·序》里说:“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版,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滥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高雅如板桥居士也难免要无聊应酬,这类作品虽然千真万确出于板桥之手,却也千真万确并非优等。板桥绝不敝帚自珍,所以真动了肝火。
我手头有一部五色批《杜工部集》,紫蓝黄绿黑,五色烂然,称得上是清代的精刻本。诸家的批语有一个有趣的特色,不但赞誉,也指瑕疵,“殊无风旨”,“文义难通”,“此篇为劣”,“此类皆不必作”之类批语颇有一些。一方面,批者很有些狂,批语未必尽当;另一方面,即便是诗圣,所作也并非篇篇都“一览众山小”的。曾见米芾自书《中秋登海岱楼作》诗稿(墨迹影印本),自在行间批道:“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也。”此老自律甚严,但也说明,大书家笔下,也并非字字都是铁画银钩。
再是真品的变质。表面上还是原样儿,金是金银是银,内囊里却变成朽木或粪土了。李贾曾对杜十娘信誓旦旦,可是还是这个李贾,却拿十娘换了元宝。怒沉百宝箱,比之金玉奴式的一顿无情棒或者包青天式的一声“开铡”更引人深思。风流清介的侯方域受到李香君的倾爱,可是明亡后侯氏变节,作了清朝的官。话剧《桃花扇》的结尾,香君看到站在面前的侯方域背后竟拖着个大辫子,她心中的侯公子已经死去了。
名家有败笔,几乎是不可免的,被“名”字迷了眼,只好怪自己。唯有真品的变质最伤脑筋,文化圈子里的事还算不得什么。试看极少数人,头顶乌纱,手握权要,是个真正的官员,绝非果戈理笔下的那个假冒的钦差大臣。但他骨子里已发了霉,生了蛆,残民以逞,无法无天。可是这号人,有一身神光赫然的华衮,还有一副法力无边的钩爪锯牙。一旦被识破,他会凭其真而自保,会进行疯狂的反噬。祸国殃民,唯此为甚。
老百姓最痛恨的是这号人,老百姓担忧酿成大患的是存在于这号人身上的腐败,老百姓寄于肃贪的最大希望是对这号人施以铁腕,不论他是丈二金刚还是铜头太岁,一律绳以严刑峻法,犁庭扫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