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守望关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11
第12版(副刊)
专栏:开拓者的足迹征文

  守望关角
冯文超
1984年5月1日,在这个国际劳动者的节日里,青藏高原亘古荒凉的柴达木盆地上以一声嘹亮的汽笛献上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当时驻北京的外国记者立即捕捉报道这一消息:中国人修了一条世界屋脊的钢铁大道,它在青海省境内西宁至格尔木,是通往西藏铁路的一期工程。这条铁路通过戈壁、沙漠和海拔很高的关角山一条长达四公里的隧洞……可以预见,养护这条铁路保证畅通,其难度比修路更大……
如果你仔细浏览青藏铁路示意图,会发现关角山是最高点,呈凸形,海拔四千米左右。列车通过这里,线路大坡度上升,在通过这条深深长长的隧洞时,车内的旅客都感到呼吸艰难。捱过这段可怕的旅程,就好比度过了鬼门关。曾有内地到格尔木探亲的老人路过关角时猝死在车上的事情发生。
说到这些,负责养护关角隧道的通风工区的铁路工人会风趣地说:坐在舒适的车厢里都那么难受,那我们在隧洞里干活的这些人呢?
关角山位于天峻草原的银光闪闪的雪峰环绕之中,一年四季寒气袭人。这里的工人离不开皮袄、火炉。夏季洞内的温度最高也在零摄氏度左右,冬天更不用说了,温度最高时也是零下二十四摄氏度至二十五摄氏度左右。由于高寒缺氧,机车功率下降,柴油不能完全燃烧,通过隧洞时会排出大量废气油烟,在洞里干活,感到呛得肺部疼如针扎,呕吐不止,戴上防尘口罩也不管用。工区十三名职工都有晕倒在洞中的经历……由于这里地质构造复杂,石灰岩层不断渗水,一到冬天,会结成一根根长长的冰凌,如果在旅游胜地,恐怕是受欢迎的好景观,但在这里,却会严重危及行车安全。工人们争分夺秒在洞内架起梯子,举起手灯照着,用撬杠一点点敲冰。这是很危险的活,工人小胡描述过一次他刚进洞,一根水桶般粗的冰凌自行脱落,直朝他的脑袋砸来,如果不是后边跟着的人及时瞧见,使劲拽了他一把,恐怕他已到马克思那里报到了。
老工长张福勤,近五十岁了,在关角山一呆就是四五年。他的家属在农村,到这里探亲,住了几天,哭着让他回去,觉得在家种地也比这鬼地方好。老张风趣地说:我回不去了。在这里适应了高寒缺氧气候,回到内地,倒因氧气多而呈氧中毒现象。退休工人回老家因此而猝死者不在少数,只能生是高原人,死是高原鬼了。
还有一个工人,妻子在内地,怀了孕来看他,住了几天却流产了。这里的确是生命禁区。可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铁路工人在默默奉献。老工长退休了,新工长接班,继续带领大家守护着关角隧洞,确保列车安全畅通。每当乘车到东洞口干活时,短短的十几分钟,他们也不忘提上一大壶开水,给车上旅客送水。这规矩实行好几年了,也是关角铁路工人精神文明的一个体现。不明原因的旅客总会很惊异:这水不要钱吗?
他们会笑笑:关角人从不为钱。
有一个工人破例在车上打了一架,原因是列车通过隧洞时,有一个旅客上厕所,他看见后一把将那人拎了出来:“你知道吗,我们成年累月吃的就是这洞中渗出的地下水。”按照铁路部门规定,车到关角要封闭所有厕所,可是有的列车员却忘记了,屡屡发生忘锁厕所的事。尽管发生这次打架事件有情可原,但这个工人还是在工区做了检讨,被扣了奖金。
兰州铁路局的领导知道关角隧洞的艰苦,给这里的每个工人配备了一个氧气袋,以解决洞内作业的缺氧问题。但是至今,这些氧气袋都整整齐齐摆在工人们的宿舍里。为什么不使用呢?由于洞内作业需携带大量工具,身上再背氧气袋就无法工作,所以只有放在家里,干活回来吸上几口。他们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入夜的关角通风工区,万籁俱寂,灯火通明。工人们没有喝酒、搓麻,而是在冥思苦想背技术题、学习文化。因为缺氧,大脑皮层也受到抑制,学习起来很吃力,但大家都在一点点啃,叫苦者不是关角人。如今的青藏铁路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也在大搞“建线”活动,提高线路质量和工人技术素质。工人们说:我们是落后于内地,但我们无愧于时代。马克思说过,人首先是社会需要,其次才是个人需要,这是一种高远的境界。为了青藏铁路畅通使经济腾飞,我们甘愿当铺路石!
(作者单位:铁道报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