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煤都何处去——记山西阳泉市调整产业结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12
第2版(经济)
专栏:

  煤都何处去
——记山西阳泉市调整产业结构
本报记者刘燮阳
山西阳泉市变了。它从单一的煤城变成了多元化产业城。
煤炭产业已不再是它唯一的支柱,由过去的第一位退到第四位。产值在整个市由原来40.3%降到21%,收入由45%降到37.1%。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新兴产业。其中有全国最大的磁性材料厂、最大的氧化锆厂;华北最大的耐酸陶瓷厂和金属镁厂……阳泉,它正在向生产特种新型材料为主的工业城市发展。
正确的决策
阳泉是我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建国以来累计为国家贡献原煤8.03亿吨。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产千万吨的阳泉矿务局资源日益萎缩,全市的乡镇煤矿40%已报闭。而今,全国煤炭市场供大于求,销售困难,煤炭上缴的利税越来越少,再以煤炭作为唯一的支柱产业,阳泉市的发展难度就大了。
怎么办?一切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阳泉不仅有丰富的煤矿,而且有许多矿产资源,已查明的就有52种。过去,阳泉只重视煤炭的开发,忽略了对铝矾土、硫铁矿的利用。随着西部地区的开发,东部地区的发展,特种新型材料越来越需要,特别是高科技的产品在国防、电子、冶金等工业部门更需要。阳泉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和丰富资源,大力发展特种新型材料工业,建立基地,向外扩展。
多产业深加工
决策已定,如何起步?阳泉是靠煤起家的,发展新型产业还得依靠煤。资金要从煤矿上启动,人才要从煤矿上挖掘,技术要从外面引进。他们利用煤炭原有积累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引进瑞士生产设备,建成了华北最大的金属针布厂,生产出两头在外的锡林、道夫、刺锟、盖板针布等纺织系列产品,年产值5000万元,年创利税1250万元,年创汇200万美元。
为了减少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阳泉把一次能源变成二次能源,变运煤为输电,在当地建设了好几座发电厂,截至去年底,发电量36.61亿千瓦时,等到正在建设的阳泉第二电厂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为155.9亿千瓦时,直接消耗原煤300万吨,工业增加值可达5.1亿元。
依靠科学技术,进行煤炭深加工是提高煤炭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法。阳泉在平定投资2100万元建设了碳素厂。过去卖原煤,售价低,现在,把原煤加工成锻煤——阳极碳块——石墨碳块——墨闭糊。原来一吨碳块售价180元,现在仅一吨石墨碳块售价就达3500元。
在对煤炭进行深加工的同时,铝矾土、硫铁矿的深加工开发也开始了。过去,阳泉开发硫铁矿只生产土硫磺、土硫酸,现在注入新技术,以硫酸为母体,生产出了硫酸铝、二硫化碳、草酸、硫化钠等。过去土硫磺、土硫酸每吨只能卖75元,而今加工成硫酸可卖到600元左右,加工成除垢剂可卖到8000元,深加工硫脲可达15000元,二氧化硫脲则高达22000元以上。现在,市郊区引进新技术,大力开发铝矾土,成为全国四大耐火材料基地之一,产品达7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最高档的耐火材料每吨卖到8万元,成了阳泉市的龙头产业。
初见成效
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阳泉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煤炭继续保持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地位的同时,特种新型材料成了主要支柱产业。硫铁矿生产的延伸产品发展迅速,其中硫酸铝年生产能力3万吨,居全国第四位。铝矾土延伸产品门类齐全,成为全国铝矾土生产四大基地。以焦炭、石灰石为原料的电石产量已达13万吨,延伸产品科学含量高,市场广,已形成一定规模。高新技术产品钕铁硼磁性材料和氧化锆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它对支援东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了很好的作用。
到199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78.6亿元,比1991年增长81.1%。全市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增长2倍。人均工业产值是山西省平均水平的1.72倍,全国平均水平的1.12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55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27元。
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5年增长近两倍。城乡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5年增长94.5%。1996年和1991年相比,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倍,年均递增18.2%,个体、私营工商户5年增长1.5倍。
阳泉变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多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