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红色的年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12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红色的年华
本报记者袁亚平
“有一首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那就是我的家乡。”一见面,内蒙古中蒙医医院蒙医五疗科主任乌兰,就以这样的话开了头。乌兰,在蒙古语中是“红色”的意思。她果然将一片热情和温暖带给人间。……
头发乌黑,脸颊红润的乌兰,作为第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唯一的女性,格外引人注目。
“我要把白衣天使的爱,奉献给需要我的人们。”乌兰真诚的叙述,展示了她红色的年华。
1988年,从内蒙古医学院蒙医系毕业的乌兰,在心中有了全新的想法:组建蒙医五疗科!
蒙医五疗法是马背民族的一项独特专利,大致可分为针刺、蒙古灸、放血、敷疗、药浴等疗法。虽说医学院校设有蒙医五疗课程,但直到80年代末,偌大的内蒙古自治区竟没有一个系统而规范的蒙医外治法科室。乌兰以一个年轻人的勇气,挑起了弘扬千年医术的重任。
为了提高医术,乌兰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熬过了很多的不眠之夜。她边看书,边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针。胳膊和腿酸、麻、肿,皮肤上青一块、紫一块,她还不罢手。凡是自己能够扎到的穴位,她都试过。在自己身上扎不到的穴位,她的父亲和她的丈夫便成了练针的对象。两个月后,她的针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乌兰治好了一些患者,名声传开。患者多了,很多时候,到了中午还治不完。她就干脆不回家,吃一碗方便面或盒饭,就接着为患者治疗。常常忙到晚上8时多,她还没下班。
1990年,正值冰天雪地的寒冬。乌兰临近产期,下肢浮肿,腰部酸痛。可她还坚持上班,一早就从狭小的胡同里骑车出来,摸黑才骑回家,天天往返十几公里。春节上午7时,乌兰开始剧烈腹疼,但她还惦记着中午的病房值班。她叫丈夫冒着大雪去找顶替值班的医生,等丈夫返回医院产科时,她的孩子已呱呱坠地。
“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我现在腰肌劳损,不能久站,不能久坐。”乌兰说着,又揉揉自己的腰。
乌兰治疗各类腰痛病的有效率达97%,500多位各类腰痛患者经她治疗得以康复,而她却没有时间为自己治病。她在医院里弯腰为患者针灸,起身时不得不用一只手撑着床。她在家里扫地,仅弯腰干一会儿,就腰痛得难以直起来。
“我有时累得就只想躺着好好睡一天。可是,我停不下来,有那么多的患者等着我。”乌兰朴实的话语饱含真情。几年来,她几乎天天加班加点,却从未申请过一次加班费。10年来,她从未休过一次公休假。
在她这位科主任带领下,蒙医五疗科从开始借的一张诊断床、两名医务人员,发展到现在的58张床、24名医务人员;从开始单一的针刺、药浴,发展到现在可应用20多种蒙医外治疗法,每年为数千名患者治疗各种腰病,成为目前内蒙古最大的蒙医外治法科室。
乌兰拉开一只黑皮包,取出几份材料。记者看到,世界卫生组织曾派两批蒙古国医务人员到呼和浩特,在乌兰所在医院和科室研修。乌兰撰写的一篇论文,在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上获奖。
“和我周围的无名英雄比,我没有理由去骄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肩负起历史赋予我的使命。”34岁的乌兰,此刻显得十分美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