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首都文化界知名人士学习座谈十五大精神强调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繁荣我国文化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11
第1版(要闻)
专栏:

  首都文化界知名人士学习座谈十五大精神强调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繁荣我国文化事业
本报北京11月10日讯记者邵建武、杨少波报道: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证。这是日前在京举行的“营造文化环境、发展文化事业”研讨会上,与会首都文化界知名人士达成的共识。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人民日报文艺部和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了这次研讨会。与会文化界专家、学者和领导同志从文化、教育、科研、创作、宣传等角度,畅谈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的体会,对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与会人士指出,必须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环境意识,不能以牺牲文化发展来换取一时的物质增长。他们认为,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营造文化环境的阐述与构想,不仅开拓了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而且强化了文化环境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公民法制意识的强化、道德修养水准的提高、教育普及程度的增强、科技知识含量的加大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作为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快与慢、综合国力的强与弱。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从这个战略高度来统一认识,加大投入,提高效益,努力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与会人士高度评价近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各地文化建设的成就,充分肯定了各地作为标志性工程的文化设施的建设。他们强调,应当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地文化发展规划的制定与落实,减少文化建设的短期行为;提高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减少文化资源的浪费。
文化环境的营造离不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与会人士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自然观念以及思维方式,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利用,而应该进行改造、吸收与创新,让优秀传统与现代科学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强有力的双翼。
与会人士还谈到了首都北京文化事业的规划与建设。他们认为,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古都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辉映。
党的十五大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使文化界人士信心大增。与会人士表示,要按照党的十五大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党的十五大精神贯彻到各项文化工作中去,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强化精品意识,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的辉煌。
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讲话。参加这次研讨会并发言的还有龙新民、刘习良、李准、侯仁之、王琦、程允贤、黄济等。季羡林、王朝闻、宿白、林书煌等作了书面发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