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瞻望三峡:交一份圆满答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13
第2版(经济)
专栏:来自三峡工地的报告之四

  瞻望三峡:交一份圆满答卷
本报记者杨良化李维平
1997年11月8日,长江西陵峡三斗坪。
万众瞩目的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现场,烟尘四起,机声轰鸣,巨石倾泻,惊涛拍岸。桀骜千古的滔滔江水,终于俯首敛威,顺从地改道而行。15时30分,从左右两岸伸出的两条粗大“臂膀”,有力地合龙在一起。
中华民族在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历史上,完成了一项惊世壮举。
万千水电建设者在跨世纪的三峡水利枢纽建设中,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惊心动魄的大江截流,竟被操作得“若烹小鲜”,这是真正的奇迹
三峡工程建设的决定性一环,是在长江主河道上修建起上下两道围堰,以便在围起的江段抽干江水,建修大坝及发电厂房。而作为世界第三大河的长江,预计施工流量每秒1.4万至1.94万立方米,远超目前世界最大水电站巴西伊泰普工程的截流流量。又由于受下游葛洲坝水库的抬升影响,此处最大水深竟达创纪录的60多米。还有一个苛刻条件,三峡工程不同于其他在江河上游修建的水库,这里是百舸争流的黄金水道,截流及施工期间不能断航。因此,大江截流不仅被建设者们视为事关整个工程成败的关键一役,也被国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水利史上截流综合难度最大的一个“陷阱”。
也正因如此,11月初以来,当世人怀着紧张、激动乃至不安的心情,把目光投向进入大江截流决战的三峡工地时,莫不心生疑窦:这汩汩而淌的流水,就是浩浩长江吗?这又宽又平的“江中大道”,就是斩断激流的围堰吗?
不错,正是这江流,正是这围堰。英雄的建设者们,以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实力,化巅峰为坦途,创造了“治大‘水’者,若烹小鲜”的奇迹。
截流并非始自今日。从去年11月开始,围堰预进占就已实施,到今春汛期到来之前,800米宽的江面被束窄了近半。两个月以前的9月12日,正是党的十五大开幕的那一天,建设者们又从460米的围堰口门宽度,向江心开始了非龙口段的推进。
载重80吨的自卸卡车排着队轰隆隆驶向围堰前沿,巨型推土机冒着堤头塌滑的危险,吼叫着将小山般的砂石推进江水。戗堤在人力与江水的厮拼搏斗中,顽强地向前推进……
其实,早在围堰施工之前,科技人员就已经对江底状况摸个明白,并且计算出不同口门状态下的江水流速、各个深度的浮力以及不同种类的石料在水流中的漂移状况,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准确地预见到了施工过程中将要出现的问题,制订了严密的施工计划和应急攻关预案。对于最危险的堤头坍塌问题,科技人员运用岩土力学、水力学原理,探索坍塌规律,研究稳定机制,确定物料选择方案和抛投方式。通俗地讲,工程进展到哪个阶段填什么石料,哪种石料先投、哪种石料后抛,什么情况下抛什么石料,不仅工地技术人员和指挥员一清二楚,就连推土机手和卡车司机也心里有数。围堰填方所需要的砂石料,早已提前备好,在左岸就近处堆成了12座石山。右岸中堡岛上,按照1.47倍的备料系数,存放了76万立方米大石、特大石,既满足工程所需,又避免浪费。
为实际考验施工队伍的攻坚能力,大江截流指挥部于10月14日到15日进行了高强度抛投实战演习。葛洲坝公司动用318台套设备,投入1500多人力,24小时内抛投土石19.4万立方米,打破了伊泰普电站截流24小时抛投物料14.6万立方米的世界纪录。
以往国外大河截流,多采用单一的平面堵截或直立堵截的方式,即或在水面架设浮桥,沿桥面向下倾倒石料,或单纯从两岸堤头向下填堵。在三峡,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大胆采用了平堵与立堵相结合的方式。为了避免浮桥断航,他们选用每次可抛投500吨石料的底开船,在全球红外定位仪确定方位和水下超声仪监测江底动态的情况下进行平堵。底开船从江心抛下的石料有效地填平了江底深槽,缩小了水深,减少了堤头坍塌,与两岸立堵相结合,明显加快了工程进度。
虽然作了最充分的技术和物质准备,但大自然的抗争仍是出奇地顽强。10月26日,龙口缩至100米时,江水像是被激怒了的蛟龙,疯狂地吞噬起岩石,一车车石料入水即无。整整两个小时,堤头不仅毫无进展,反而被接连出现的坍塌推回了1.7米。现场指挥员下达命令,集中调运特大石,向上游堤脚实行高强度抛投,终于突破了僵持局面,逼迫长江主流改走导流明渠,把口门缩窄到了可以随心所欲驾驭的40米,迎来了最后的一举合龙。
忠诚、敬业、奉献、拼搏,大江英雄交响曲中的响亮音符
记者在三峡工地采访,不仅感叹于施工现场组织之有序、装备之精良,更深深地为三峡建设者崇高的使命感和顽强的拼搏进取精神所打动。
毫无疑问,大江截流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建设大军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才取得的。一个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大江截流,竟然被“演绎”得平静有序、完满无缺,这是我们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反映,是依靠科技进步、实行科学管理的结果,同时也是三峡建设者们无私奉献、奋勇拼搏的结果。
还在三峡工程开工之际,三峡总公司陆佑楣总经理就提出了一个口号:“为我中华,志建三峡”。如今,以鲜红的大字竖立于工地江峡大道旁的这句话,已经成了数万建设者的共同心声。“能有机会亲身参加三峡工程建设,这是人生的最大光荣!”几乎我们遇见的每一位建设者都如是说。为国争光,英勇豪迈,乐于奉献,一丝不苟,已经成为三峡人共同的性格特征。
在机声轰鸣的围堰工地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英姿飒爽、指挥若定的“老太太”。10月26日狂怒的江流吞噬围堰的危急时刻,是她在堤头前沿发布集中向上游抛大石挑起堤角的命令,从而使戗堤突破险关的。她,就是葛洲坝水电集团公司三峡工程指挥部的总工程师陈笑霖。
出生于岭南侨乡、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的陈总,在地质队和水电工地上度过了大半生。20年前,她是葛洲坝建设工地上的“女中三杰”之一。如今,已届花甲之年的她,是三峡工地上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作为兼管质量的副指挥长,每个工位、每个施工环节她都要亲自去看,发现了任何问题决不放过,甚至不惜推倒重来。陈总的家就在二十几公里外的宜昌市,丈夫、儿子都是搞水电的工程技术人员。可是,她却常年住在工地的单身宿舍里。陈总的司机告诉我们,“老太太”每天早晨7时起床,经常是忙到半夜才回宿舍。近一个多月来,尽管到宜昌的总公司开会路过多少回家,可她没进过一次家门。
这多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其实,类似的人和事儿,在三峡工地上多得很。
在大江左岸围堰上,我们结识了另一位“大禹”——三峡工地上最年轻的博士孙志禹。别看小伙子只有29岁,他已经担任了三峡总公司导流项目部的副经理。
“你为什么叫‘志禹’?”“立志于大禹治水的事业嘛!爹妈给起的名字,正合我的志向。”
“对工作满意吗?”“满意。搞水电的,几辈子也难得赶上干这么大的工程。三峡为有志者提供了最宽广的舞台,没有理由不好好干!”
小孙在武汉水电大学读了9年书,3年前博士生毕业后请缨来到三峡,今春当上了项目负责人。这是个既要精通业务,又需运筹帷幄的重要岗位。他所负责的导流项目,包括大江截流等一、二、三期围堰的建设。10月下旬,上游围堰进入提前抢占的关键时候,坚守工地前沿的小孙由于过度紧张、劳累,突犯胃病,半夜里被送进急救中心。疼痛稍缓,他第二天又出现在工地上。谈起此时此刻的心情,孙志禹说,“截流一天没完成,我一天睡不踏实觉。责任太大了!绝不能出半点差错,否则对不起全国人民!”
在三峡建设者中,许多人算得上是“水电世家”:父辈修电站转战南北,孩子长大了继承父业,在刘家峡出生的叫刘峡,在丹江口出生的叫林丹,还有叫治水、抗洪、安江的。至于同在一个工地上的“截流父子兵”、“兄弟打擂台”,也并不鲜见。这名字,这巧合,不正是传递着老一辈建设者的光荣传统,显示着水电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可敬业绩!
截流工地上,从指挥员、工程师、监理员,一直到开卡车、推土机的普通工人,当代大禹的奉献精神随处闪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极端负责意识深入人心。正是靠着这种忠诚、敬业、奉献、拼搏的精神,建设者们创造奇迹,谱写出胜利截流的英雄交响曲。
大江截流,只是一场序幕,更壮美的大戏还在后头
长江三峡胜利截流,集中反映了即将跨入21世纪的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开创美好未来的意志、决心与能力。有专家讲,其社会意义或许大于工程意义。毕竟,从工程系统学的角度看,围堰合龙只不过是整个三峡工程17年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点”,它标志着一期工程接近完成,更宏伟艰巨的第二期、第三期工程,更威武雄壮的大戏即将上演。
首先,目前上下游两道戗堤的合龙并不等于围堰建成。完整意义上的围堰,是指横锁在大江上,能够在最高洪水期保证滴水不漏,以便在堰内进行施工的建筑物。为达此目标,工人们还要向戗堤外侧填筑数百万立方米砂石,将围堰筑成厚200多米、高程80多米的土石大坝。紧接着,工程技术人员将在堰体中间填筑风化砂的部位灌注厚1米、深达74米的防渗墙。防渗墙由水泥、膨润土和特殊柔性材料构成,在堰体中形成一道特殊“夹心”,既可适应压力变形,又能防止江水渗漏。
随着围堰建设的完成,具有更大挑战性的三峡二期工程将全面展开。它的核心工程是大坝、电站厂房和永久性船闸,其施工强度、技术难度都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准。
从明年年中起,建设者将在上下游围堰环抱起来的63万平方米长江主河道上,抽干江水,清除淤泥,开挖基坑,修建雄伟的混凝土大坝和7号至14号发电厂房。
在大江左岸现已完成混凝土浇灌的临时船闸,将抓紧安装、调试人字形闸门,必保明年5月1日启用通航,以便汛期到来时难以冲过导流明渠的小马力船只,可经由船闸顺利上行。
此外,在已开凿成人工大峡谷的左岸山后,一座举世无双的五级双线永久船闸,将在2003年年中建成通航。与此同时,江岸基坑中现正建设的1号至6号电站,将完成机组调试,实现首批发电。2003年二期工程完成时,三峡库区水位将比现在高出70多米,达到135米高程。
在紧接着实施的第三期工程里,长江主河道大坝及发电厂房将在2006年全部建成,14台机组投入发电出力。到2009年,现辟为导流明渠的长江右岸部分将筑起大坝,使全长2309.47米、坝顶高程185米的拦河大坝横贯峡谷;左岸可升降100多米、托起万吨船队的全球最大的升船机投入运行;库区蓄水达到175米高程,26台70万千瓦的超巨型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毋庸讳言,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还会有许多技术和工程方面的困难挡在前面,有待建设者们战而胜之;还有库区移民、文物抢救、泥沙防治、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随着工程进展而日形凸现的难题,等待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作出尽可能完满的解答。
但,大江已经成功截断,工程正在顺利开展。站在时间与空间相交的此时此地,我们举目瞻望——
一个兼具防洪、发电、通航之利,寄托着几代人追求的百年梦想,将在当代建设者的手中化为现实。
一项从整体上改善长江中游生态环境,有力促进我国中西部发展的造福工程,正在崛起于中华大地。
一座显示中华民族奋发崛起态势,象征我们民族伟大精神的丰碑,将傲然挺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国的水电建设者们,将在三峡工程这座宏大的舞台上,继续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大戏,向全国人民交出一份又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