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从悉尼歌剧院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16
第4版(副刊)
专栏:建筑艺术笔谈

  从悉尼歌剧院谈起
孟凡茂
提到悉尼歌剧院,人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似船帆如花瓣的优美造型,更会想到那功能齐全的音乐厅,富丽堂皇的歌剧厅。可以说它已成为代表澳大利亚国家形象的建筑。在50年代初提议建歌剧院时,澳政府极为重视,并特地为此于1955年举行了国际设计竞赛。丹麦建筑师伍重的设计方案从二百多个参赛作品中独拔头筹,获得大奖。澳政府并据此中奖方案开始工程设计。但是,在设计还未完成时,澳政府却出于政治原因而提前开工,致使建设中的技术难题接踵而至。由于伍重的竞赛方案过于简略,那个造型新颖的壳体的工程实现难度很大,也就不得不停工,进行建筑结构研究,完善工程设计,致使工期一拖再拖,预算一增再增,直到1973年工程才竣工。虽然这座用时近二十年,工程费用达一亿二千万美元(远远超过七百万美元的预算)的建筑,在建设之中受到多方指责,而建成之后却备受称赞;使用二十多年来,已被公认是二十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伟大建筑之一。
今天我国的建筑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并不过分。成功的建筑自然不胜枚举,但不尽如人意的建筑也为数不少。因而悉尼歌剧院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应给我国的建筑界某些启示。我想,第一是建筑方案的选择上,需要建筑业界和学界的民主作风。通过工程招标或设计竞赛,并由专门技术委员会评议,确定优秀方案,已成国际惯例。现代建筑的功能、结构和形式已与古代建筑有着根本上的区别。进入二十世纪,建筑的主流已经从宫殿、陵墓、寺庙、教堂建筑转向社会公共和民用建筑。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砖瓦、石材、木料逐渐被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所取代,因而建筑形式大大丰富了。要建设伟大的建筑,就应采用国际惯例,也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古代那种由长官意志和个人偏好决定建设方案的传统习惯。
其二是尊重建筑师的设计。在我国古代,只有工匠,没有建筑师之称,可知我国古代社会对建筑设计人员的轻视。我国有自己的建筑师不过几十年时间,所以,我国应该形成尊重建筑师进而尊重建筑师创造的社会风气。悉尼歌剧院建设之中,尽管建筑师伍重因与工程主管当局发生纠纷而中途离开,但后期建设依然按原定方案施工,是尊重建筑师设计的一例。
其三是正确对待建筑质量与建设速度的关系。建筑工程需要有高速度,但速度是建立在优质的基础之上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降低速度延长工期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历史上那些属于多快好省的工程今天看来大多成了少慢差费的典型,这是不能不引以为训的。今天悉尼歌剧院以独特的建筑形象、完美的内部设备和良好的使用效果而备受赞誉,但建设工期过长,建设费用过高也是值得探讨的。由于有了现代的建筑技术、施工工艺、新型材料和先进设备以及科学的管理手段,一座大型建筑群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完成,也正因为如此,在强调建设速度的时候更应该把建筑质量放在优先位置上。
我们今天正在创造着代表当代中国形象的建筑。天安门是宏伟辉煌的,但那属于历史。当今天的时代成为历史的时候,应该有更宏伟更辉煌更优美更实用的建筑使后人引为自豪,并使之成为我们民族文明的里程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