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难忘那次口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1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创维杯恢复高考制度20年回顾

  难忘那次口试
人民日报评论部李德民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创办,招收首批新闻研究生。7月,初试之后取得资格的考生到北京复试。复试有笔试,还有口试。主持对我口试的“考官”是人民日报资深记者白夜、傅真。他们的姓名、身份是事后知道的,当时对考生保密。
“考官”端坐在主席台上,题目装在信封里。我从一摞信封中抽出一个。从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到斯诺、里德的新闻作品,一一回答。除了规定的试题,“考官”还有提问,学生还得回答:
“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我是武汉大学毕业的。”
“学什么专业的?”
“学图书馆专业的。”
“毕业后到哪里工作?”
“在农场劳动。”
“大学毕业怎么到了农场?”
“这个问题,应该去问‘四人帮’!”
回答最后一个问题的态度显然不恭。但话已出口,难以收回,录取与否,听天由命吧!
我1964年考上大学,上了半截,开始“文化大革命”,闹闹哄哄。拖到1968年12月毕业时,大部分学生被送到农场,接受“再教育”。后来,又“再分配”。从1968年到1978年,大学毕业10年后,我才有机会报考研究生。当时,我已34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复试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到北京后,我知道了考分,其中口试得90分。这是高分。1981年,读完研究生分到人民日报社工作,方知白夜、傅真都是老干部、老报人。傅真早在“七七”事变之前就走上革命道路,今年高寿80。白夜前几年去世了。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遭受残酷迫害。
难忘那次口试,难忘两位恩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