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蝶岛不再苦风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15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行

  蝶岛不再苦风沙
本报记者赵鹏
一望无际的湛蓝的大海,轻柔地推着细浪漫上沙滩。偶尔留下的几只海星,几片花贝,顿时引来孩子和游人们一串串忘情的欢叫。这里就是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福建省东山县。从地图上看,其状酷似一只展翅的蝴蝶,故又称“蝶岛”。
东山建县的历史只有80年。由于环海,又缺少淡水,很久以来,东山岛一年四季风沙不断。解放前,旧政府绝少治理,白沙漫涌,毁田埋屋,全年最多只收一季。“春秋风沙害,冬夏苦旱灾。地瓜半年粮,稀饭配咸鱼”,东山苦,甲八闽。
解放后,全县20万群众在县委书记谷文昌的带领下,垒石筑堤,植树栽草,终于从枯掉的一茬又一茬作物中,将唯一存活的木麻黄遍植东山全岛。风小了,沙停了,东山人百余年来赢得了第一场“绿色革命”。
“如果说第一场绿色革命让我们东山人赢得了生存,那么第二场绿色革命,则让东山开始走向了富裕。”现任东山县委书记陈易周说。靠地瓜当然富不了,从80年代初,曾饱受风沙肆虐之苦的陈城镇白埕村开始探索种植芦笋。据专家考察,寸草不生、苦害东山已久的白沙地,却唯独适合芦笋的生长。1988年,该村承接的农业部“千亩芦笋示范片”还获得了“国家星火燎原金奖”。很快,因其技术独到、品质优良,这貌不惊人的东山芦笋竟名播四方,漂洋跨海远销日、韩、欧美。
东山人富了,全岛发展起4万亩芦笋,全县农民人增纯收入3153元,去年再次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东山岛美了,10万亩的沿海防护林,郁郁葱葱,再配上蓝色的海浪,白色的沙滩,以及投资1.67亿元修建的跨海大桥、环岛公路,每年来此的游客超过了50万。东山县也更出名了,海外的客商瞄准了这块化沙为金的宝地,纷至沓来。芦笋加工厂、罐头厂、鲍鱼养殖场、采砂厂一家连着一家。东山被辟为漳州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山人捧上了金饭碗”,周边的人无不如此羡慕道。
“不对,东山没有金饭碗!”就在靠近谷文昌陵园的山口村,村主任张光明这样告诉我。山口村在治沙之前,曾被人称作“乞丐村”。风沙一至,全村230户,最多时有90多户外出乞讨。而今也是靠着种芦笋、养鲍鱼、采砂矿,全村人均纯收入3800元,1991年还被省里评为“明星村”。口袋富了,脑袋却还是空的。就在获得“明星村”称号的那一年,山口村教育质量却排名全县最末,分来的教师也一个都留不住。那种羞耻比起当初被人家叫乞丐村来,更让山口人抬不起头。
“以前咱山口村穷,全村2500多人找不到一个会算账的。现在咱日子好了,如果还没有人会念书,那可比从前熬风沙的日子还难过啊!”张光明痛心地告诫全村人。此后全村重金聘师,重奖促教。凡考上大学的奖500元,全家还可享受优惠发展政策。仅3年,山口村小学成了省级示范小学。1993年全国小学生九章数学竞赛,全省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就出在山口村。
“治沙可以靠苦干,致富更必须靠本事。”百年的风沙磨砺了东山人坚毅的性格,更教会了东山人如何面对未来。
蝶岛不再苦风沙,东山明天更迷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