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抓工业必须从市场抓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18
第9版(理论)
专栏:

  抓工业必须从市场抓起
杨守春
现在一些企业为什么发生经营困难?原因很多,但重要的还是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因此,应该把强化市场观念作为抓好工业的先导工程来抓,走出原来就工业抓工业的“围城”,树立抓工业先抓市场的意识。
认识市场特性,确立和强化企业管理的一线在市场的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普通职工的观念、思维、行为都得改变。过去满身油污在车间是好领导,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光这还不够,还必须从抓生产环节向两头延伸,抓原料采购、抓新产品开发、抓产品销售。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橄榄式”,中间大、两头小,精力都花在生产这中间环节上,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则是“哑铃式”,两头大、中间小,注重开发新产品,注重占领市场。无锡“小天鹅”洗衣机为什么市场占有率能高达60%?原因就在于它认识到企业管理的一线在市场,不惜把精兵强将送去站柜台。这样,不仅利于推销产品,更利于快速反馈顾客意见,改进产品。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确立和强化“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观念。长期以来,许多企业一直习惯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购统销,以至现在仍有不少企业还把眼睛盯在国有大商场上,只有国有大商场这一条销售渠道,一旦这条渠道不畅,整个企业就会运转不灵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的市场观念不对头,看不起小商品市场,看不起个体经销户,认为自己是国有或集体企业,在小商品市场摆摊设点“掉价”,不愿与个体户做生意。其实,较之于一些国有大商场而言,许多小商品市场的市场辐射能力很强,这些经销户的营销能力也很强,如闻名全国的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1996年商品成交额达185亿元,商品远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为亚洲第一大小商品市场。因此,企业应改变过去“吊”死在国有大商场一棵树上的陈旧观念,切实利用好小商品市场(包括边贸),发挥经销户的作用,如此企业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确立和强化名牌和“民牌”一起抓的观念。众所周知,名牌具有巨大的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创名牌很有必要。但适应市场需求,不仅要创名牌,也要创“民牌”,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任何企业要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把最大多数的消费者作为自己服务的对象,让自己的产品真正成为“民牌”产品。
适应市场经济竞争规律,确立和强化“不比成分看实力,谁有能力谁当头”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就是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营。而扩大企业规模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增加投资做大规模,二是通过实行资产重组,以资产为纽带,调整结构,采取兼并、控股、托管等办法做大,这是比较现实的做法。因此要鼓励优秀乡镇企业以及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大胆购买亏损小型国有企业,兼并、控股、托管、租赁都可以;国有企业也要放下架子,不要因被乡镇企业及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购买而感到“伤面子”,共同努力盘活国有、集体企业现有资产。这样,不仅解决了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吃饭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国有、集体企业的发展问题。
适应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确立和强化“只有你发财,才有我发展”的观念。搞好一个地方的工业,仅靠当地的资金是不够的,必须花大力气抓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在实际工作中,应树立“只有你发财,才有我发展”的新观念。要知道,人家搞投资是为赚钱来的,不是为扶贫济困来的。应提供良好的服务,让客商有钱赚,只有留得住,才能谈得拢,让客商感到当地投资环境好,有钱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葡萄串效应”,一传十,十传百,一带十,十带百,才能有更多的客商来投资办实业,当地的经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