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透视多哈云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19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透视多哈云雾
本报驻阿联酋记者林皎明
11月16日,第四届中东北非经济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新建的多哈希尔顿饭店会议大厅开幕。卡塔尔埃米尔哈马德主持会议,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等来宾端坐在主席台上,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850多家公司的代表出席会议。应该说,会议规模相当可观,然而,由于以埃及、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等地区大国为首的十几个阿拉伯国家此前相继宣布抵制本届会议,以抗议导致中东和平进程裹足不前的以色列政府强硬路线,本届会议已由首脑级降为部长级会议,同意与会的阿拉伯国家也仅派来级别较低的代表团出席,给本届会议增添了缺憾和惆怅的色彩。
中东北非经济会议的最初宗旨,是在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架设一座交流的桥梁,让经济合作促进政治和解。首届会议1994年在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卡萨布兰卡召开,后两年在约旦首都安曼和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盛况不减,曾经有不少人对出现这样一块交流园地而兴奋不已。
然而,今年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中东和平进程搁浅,以色列拒绝执行已经达成的协议,许多阿拉伯国家意欲抵制本届会议。多哈会议究竟还开不开,一时成为新闻“热点”。美国极力促成会议如期召开,奥尔布赖特9月首次出访中东,便把说服阿拉伯国家与会定为出访目标。阿拉伯国家几次争取对会议统一立场,但未达到预期目标,最终出现埃及等国抵制会议、阿盟和巴勒斯坦“回避”会议的局面。22个阿拉伯国家只有科威特、阿曼、约旦、也门、突尼斯和毛里塔尼亚等9国如约而来。
东道主卡塔尔还是为筹备会议竭尽了全力。哈马德在开幕词中谴责以色列破坏中东和平进程。他说,卡塔尔举办这次经济会议,是为兑现自己的国际承诺。这位开明的埃米尔指出,自我封闭的国家不可能实现繁荣,经济合作可为中东提供更多的和平机会。卡塔尔这个海湾小国现正值经济上升期,需要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过去3年中,仅在石油及石化领域,卡塔尔便筹资200多亿美元。卡塔尔相信,不论谁抵制会议,东道主都能达到招商引资的预定目标。
埃及、沙特等国抵制多哈会议,出乎一些人的意料,美国尤其感到失望。如此多的阿拉伯国家抵制会议足以说明,海湾战争后,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已在减弱。会上,奥尔布赖特重申美国力争重开中东和谈,劝阿拉伯国家“开放国家,开放思想,开放市场”,然而,听者寥寥。许多阿拉伯人怀疑,她此时到海湾来,更为重要的任务也许是争取海湾国家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看来,中东事务很难逾越政治障碍。经济会议也需要比较适合的政治环境。不公正合理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仅靠召开几次经济会议来实现阿以和解,显然是不现实的。
据记者实地观察,这样的会议与其说是一次国际经济会议,不如说是一次招商会更为贴切。会议只向与会者提供交际场所和相识机会,各国公司代表都在私下寻找合作伙伴。这次,卡塔尔石油公司与美国公司签署金额高达8亿美元的合同,建立一家石油化工合资企业;约旦与以色列两国政府签订协议,在边境地区建立联合工业开发园区。一家德国公司总裁对记者说,他是来推销化工机械的,现在还没有找到“对象”。确实,经商有时就像找对象,缘分到了,事情就办成了。可惜的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原因,也由于资本和技术的短缺,中东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很脆弱,地区贸易额只占全部贸易额的7%。据悉,此次会议的“找对象”活动,仍然是南北之间多,南南之间少。欧美公司对会议兴趣很浓,却很少听说中东国家之间签下大笔合同。
多哈气候很有特点,阴晴转变似在转眼之间。16日的多哈市阴雨蒙蒙,但透过薄薄的云雾,依稀可见港湾全景。会议厅外,不少人在担心美国不久就要对伊拉克动武,心绪忐忑不安;而在大厅之内,商客西装笔挺,人头攒动,你来我往。这真是中东生活多彩的一面。
(本报多哈11月18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