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田桂芹:下岗成“明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04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人物画廊

  田桂芹:下岗成“明星”
本报记者王政
提起1993年初北京火柴厂拆迁至郊外,1000多名职工因此下岗的情景,田桂芹至今仍十分激动:“我家三代人在火柴厂工作和生活了40多年,看着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厂房一栋栋地拆掉,想着自己曾为火柴厂奉献了15年青春,如今竟成了下岗女工,心里真不是滋味。”
在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任经理的丈夫劝慰她:“咱家生活还可以,但孩子小,老人身体又不好,你就在家好好照顾孩子和老人吧。”不少同事也羡慕地说,小田,你有个好丈夫,生活没有问题,还是在家里呆着吧。可一个“呆”字把田桂芹心里说得那叫苦涩,“我才30多岁,身体又不坏,难道就这么真的在家里呆下去了吗?绝对不能!”
田桂芹参加了商业服务再就业培训班,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结业证书。可是当她去职业介绍中心求职时,才发现并不像起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大多数工作不太理想,有的工作觉得不错,可一面试便发现自己年龄偏大,学历太浅。几经周折,田桂芹终于认识到择业观念需要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铁饭碗”,必须面对现实,放下架子;而且工作不分贵贱,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观念转变了,再就业的信心也增强了。1994年底,田桂芹被协和百货公司录用,虽是临时性的工作,她仍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一次机会,认真学习售货技巧,竭尽全力提高销售额,受到商场好评。1995年11月,单位推荐她到17路公共汽车从事售票工作,田桂芹明白,工交售票员要3点多钟起床,4点多钟到车队,晚班最晚要12点下班,绝不是件轻松的工作,但她暗下决心:“既然树立了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哪怕再苦再累,都要把它干好!”
然而,预想不到的困难还在后头。刚开始独立操作时,车从前门站一启动,田桂芹就心跳得厉害,嘴巴都不听使唤,报站时本想讲17路开往双庙,一张嘴竟然是开往前门,弄得满车乘客莫名其妙,开怀大笑……说到这里,田桂芹依然有点不好意思:“现在分析起来,连续10多年与机器打交道,突然面对车厢里南来北往的男女老幼,紧张是自然的。可当时来不及细想这些,一心就想能快点张开口。回到家我就面对家人开始了自我训练,练到后来儿子都跟他爸‘告状’,嫌我整天就是‘17路开往双庙,下一站天桥,请您扶好坐好……’可不管怎么说售票员的基本要求我很快就达到了。”
车队领导很支持她的工作,很快把她调到市“三八红旗车组”。田桂芹也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利用业余时间把17路沿线的主要单位记在心上,为乘客热情指路;提前上班到岗,和司机师傅一起打扫车辆;学习李素丽创造性地活用文明服务用语……
1996年10月,田桂芹被评为北京市再就业明星。(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