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拼打”感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0
第10版(经济生活·财贸)
专栏:经济茶座

  “拼打”感言
田俊荣
近闻沪上有这样的事:南京路、淮海路一带商厦密布,众多导购小姐下班,如果等公共汽车,有时需40分钟,且拥挤不堪。这时,就会有人挑头,手持3元钱,冲站牌下的人群招呼:“拼打拼打”,很快凑齐四五人,截上一辆出租车,扬长而去。
如果“拼打”为四人,他们就截起步价为10.8元的“夏利”。先排出路程最远的一位,其余三位每人给她3元,由她总付车资。事实上,她最终自掏的也不过在3元左右。这样,出租车实际上成了“小公共”,每月“打的”,不过几十元而已,方便又经济。
且不论这种“拼打”于交通上利弊几何,光是它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拉得下“面子”,就颇值得玩味。照鲁迅的说法,“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除了表示在社会上能否吃得开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它是国人在社会交往中追求的一种自我形象,暗合儒家所强调的“礼”。传统上,以恪守身份为荣,以降低身份去追求哪怕是合理合法的经济效益为耻。宁做“箪食瓢饮”的君子,也不当“汲汲于富贵”的小人。
过分“爱面子”不仅失去了一份精明,也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有调查说,北京下岗工人最不愿干的是病员护理、保姆、房修工、环卫工等职业。结果,放不下先前形成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工人”的身份,结构性失业就迟迟得不到调整。相反,上海的一些下岗工人已开始为民工“打工”:民工照相馆,民工诊所,民工洗衣房,民工托儿所等纷纷涌现。原因无他,北京的悠久历史在增加人们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使以“爱面子”为一大特征的传统人格深入人心。
由是观之,搞市场经济,除了政府转变职能、完善法律体系等必要支撑之外,还有一条: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人格。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在遵法守纪、讲道德的前提下,做讲成本收益的“理性人”。因为,如果大家都过分强调“面子”,那么市场在配置资源(至少是配置人力资源)时会遇到重重阻力,会出现“市场失灵”。行文至此,笔者忽然想到必须声明一条了:并不是让诸君去学着“凑份子打的”,而是这种“拼打”之中还着实有些道道儿可以品品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