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降息之后看寿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4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降息之后看寿险
本报记者李丽辉
银行利率10月23日起下调,保险成为人们投资的热点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机会,保险公司喜中有忧。因为降息使保险公司得到市场与客户的同时,也增加了它经营上的风险。
      投保打个时间差
自降息以来,保险公司寿险投保人数及保额出现了猛增趋势,昔日令保险营销员们“千呼万唤难出来”的保户,如今却揣着钞票自动找到保险公司门上,甚至出现了排队交保费的热烈场面。记者从几家保险公司了解到,由于人们踊跃投保,平安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寿险保费收入比平时增加了三四倍,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也从前几个月的400多万元猛增到1200多万元。
一位刚刚为自己和丈夫购买了递增养老保险的中年妇女说,养老靠个人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反正迟早也要买保险,不如趁现在保费较低、回报率较高的时候买。与这位中年妇女持相同看法的保户不在少数,他们认为,银行利率降低,钱都存在银行不太合算;进入股市需要大笔资金,且风险相对较高;而目前保险的回报率较高,风险又较小,将一部分钱投在保险上从长远看还是值得的。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为保证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性,12月1日起,各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将对保费预定利率进行调整,由目前8%左右的平均利率下调为4%—6.5%。由此看来,家庭理财转向保险还真打了个漂亮的“时间差”。
      不变难应“万变”
如果说居民踊跃投保体现了人们在理财上灵活的应变能力,那么降息也检验出我国寿险险种在设计上的“不堪一击”。
受前些年经济过热的影响以及市场竞争的需要,保险公司寿险产品的保费预定利率普遍较高,特别是一些满期还本付息的团体险种,利率高达10%以上。此次银行利率下调后,首先吃不住劲的就是这些期限短、回报率高的团体险种。几乎所有的寿险公司在降息后便暂停了团体险业务,个别预定利率较高的个人险也已暂停。
按理说,银行降息正是保险市场大发展的好时机,为何保险公司却坐失良机、挂起了“免战牌”?泰康保险公司业务部负责人黄新平介绍说,主要是因为我国寿险险种设计单一,应变能力较差。对寿险来说,死亡率、利率和费用率是产品设计的主要依据,目前寿险产品在设计上都是把利率定死的,这种设计上的“不变”是很难应付金融市场的瞬息万变的。比如银行降息,能够调整的只是今后投保保费的预定利率,而对降息之前已经投保的大量保单则必须按当初签单时的高利率执行,不能进行丝毫调整。预定利率过高使保险公司的给付能力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对那些开展业务较早的老公司来说,由于过去按较高利率签下的保单数额巨大,降息后给这些公司带来的压力就更大。
保险业人士认为,为使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保险公司在加强投资管理、努力降低费用成本的同时,还应借鉴国外保险业的先进经验,改变寿险产品设计上的单一性。比如可根据市场需要,设计一些可变利率式和分红式寿险险种。前者可根据银行利率的变化进行自动调整,后者则可由给保户分红的多少,来补偿银行利率变化给保户带来的影响。这样,既增强了险种的应变能力,同时也可为保户提供更多的选择。
      保险不等于储蓄
寿险保费的预定利率比银行利率高,是不是拿钱买保险就一定比存银行划算呢?其实并不一定。
人寿保险作为金融产品,它只是具有一定的储蓄功能,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银行储蓄,它最主要的功能还是对风险的补偿作用。因此,保户交的保费,一部分由保险公司按照预定利率定期返还给保户;另一部分则用于保户“风险赔付”的支出。比如,客户将100元钱存在银行,银行就会按100元计算客户应得的利息;但客户交了100元保费,保险公司则只将其中的一部分按照一定利率定期返回给客户,剩下的部分是保户支付保险公司为其提供风险保障的费用。也就是说,保险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它对客户的“保险”功能不是白送的,是需要客户掏钱去“买”的。当然,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也不同。
因此,储蓄代替不了保险,保险也不完全等同于储蓄。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究竟出多少钱用于保险,多少钱用于储蓄,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