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文化,向胡同延伸——北京市东城区培育百个“文化细胞”活动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0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文化,向胡同延伸
——北京市东城区培育百个“文化细胞”活动见闻
新华社记者徐江善江涛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有一个由中老年人组成的舞蹈队。记者赶到活动现场时,舞蹈队员正在练习泰国舞。随着悠扬的舞曲,他们尽情地跳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队长刘文吟介绍说:“舞蹈队有20多人,年龄小的50岁,最大的已70岁了。舞蹈队一周活动两次,她像一块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这一行列。”
从1995年开始,为把群众文化活动延伸到胡同、门楼和家庭,东城区提出在社区中发掘培养100个“文化细胞”活动,并把这一活动作为全区社会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今,100个“文化细胞”已经落实,每个街道办事处都有10个左右的“文化细胞”。
这些“文化细胞”有3个特点:一是最基层的文化活动团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二是形式多样,雅俗共赏。既有舞蹈队、梁园诗社、合唱队等格调高雅的文学艺术团体,也有京戏世家、杂技世家、风筝家庭、剪纸传人等民间艺术样式。三是自发形成,自愿组合。参加“文化细胞”的居民都是本地文化活动的骨干,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两年来,“文化细胞”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它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在这个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个星期三的下午,记者沿着成贤街东行,被一阵阵嘹亮的歌声所吸引。路旁的一所房子里坐满了人,安定门街道的合唱队在71岁的老队长颉方英带领下,如今名声越来越大,已是有四个声部、具有相当水平的合唱团体了。东城区艺术节有他们的歌声、消夏纳凉晚会有他们的身影。在他们的带动下,这个街道办事处的京剧、评剧、时装表演、舞蹈等“文化细胞”都活跃起来了。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已有近万居民参加了“文化细胞”的活动,不仅普通群众热情高涨,一些文艺表演团体的专业人员也被吸引来了。
去年夏天,东城区推出了大型秧歌组舞《江山如画》,300多名群众舞蹈演员大都来自“文化细胞”。景山街道办事处的晚霞艺术团,演出了200多场,全部节目自编自演,许多节目演的是身边的人和事,在群众中产生很大影响。他们的时装表演队,荣获了全国中老年时装表演第一名。这个区以区文化馆为基地,几年来举办了新时代杯京、津、汉、穗群众文化系列大赛,首届荧屏主持人大赛,重阳老人节、金秋游乐会等150多项,主要骨干力量来自各个“文化细胞”。
“文化细胞”活动开展后,居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大羊宜宾居委会屋里墙上贴着的40多张照片,是居民们一起开展文化活动、和睦相处的记录:有春节时的警民联欢会、夏日纳凉晚会,有为单亲家庭组织的春游,有赵家楼碑前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有运动会、读书会的情景。楼前的空地,早晨是跳舞和练气功的场所,下午和晚上居民们在这里扭大秧歌、跳交谊舞。
政府主管部门是“文化细胞”的催生者。他们对“文化细胞”精心发掘、精心培育,在场地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督促检查。每年他们还召开总结表彰会,对成绩突出的“文化细胞”进行了表彰,从而使“文化细胞”,显示了勃勃生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