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夜宿雁石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2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

  夜宿雁石坪
本报记者张忠
车抵青藏公路海拔4728米的雁石坪养护段时,已是夜里10点多,高原上空清冽的月光遍洒在雁石坪的冰雪大地。裹得厚厚的身体仍难以抵御室外沁骨的寒冷。
屋外的雪地吱吱作响,养护段党支部书记张同德、副段长王光新前来看望。围坐在暖暖的牛粪火炉旁,我们聊了起来。
36岁的张同德是甘肃人,在老家念完初中就被父亲带到了“戈壁滩上的城市”格尔木,20岁那年成了一名养路工人。提起在青藏线上工作了一辈子的父亲,张同德的话语中透出几分自豪。他说,父亲张震寰1951年随骆驼运粮队从青海小镇香日德一步步走到拉萨,那年也是20岁。
35岁的王光新和妻子李雪梅也是青藏线上的第二代建设者。在青藏线上,这种情况很普遍。目前全段有155名职工,平均年龄30岁出头,大都是第一、二代养路工人的后代。“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青藏线养路工人景况和精神的真实写照。
雁石坪段养护区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以下,全年有8个月低温在0摄氏度以下,最低时达零下40摄氏度;空气中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对养路工人来说,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吃冻菜、化冰水、挨冻挨饿都是寻常事。王光新介绍说,冬季遇到大雪,为了抢时间保通车,有时得连续几天铲雪,累了就在雪地上歇息,饿了就用雪拌糌粑充饥;夏季补坑整修,几十天乃至上百天,就在路边搭起帐篷没日没夜地干。
“尽管严酷的自然条件依然未变,与父辈们相比,今日青藏线上的养路工人工作、生活条件都好多了。”张同德说,目前全段机械化施工程度已达50%,工人们的劳动强度有明显下降;各工区不定期派车到格尔木补充蔬菜等给养,改善生活;职工月均工资收入已达800多元;全段利用交通便利的条件和当地资源积极创收,去年纯收入达25万元;在上级部门关心下,各工区陆续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如今养路工人们都能看上电视;为了活跃职工们的文化生活,段部还建起了卡拉OK舞厅。
谈兴正浓,不觉已至深夜。我提出到他们的住处看一看。一张床,一张写字台,一个文件柜,唯一有点稀罕的是一堵用来取暖的砖砌火墙,卧室兼办公室——这就是他们的“家”。
行进在风雪漫漫的千里青藏线上,随处都能感受到这些默默奉献、甘当铺路石的人们散发着的光和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