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渠江走来一少年——我看儿童剧《少年邓小平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2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渠江走来一少年
——我看儿童剧《少年邓小平的故事》
徐晓钟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新作儿童剧《少年邓小平的故事》(编剧:欧阳逸冰;导演:黄意璘),领着我们走进邓小平少年时代的生活,走进他少年时代的心灵。作者以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功力,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这位风华少年的几个生动故事。我很欣赏《少》剧没有人为地把自己的小主人公写成超越历史与人物成长逻辑的“天才”、“神童”。戏一开始,演出者们怀有诗情地让贤娃——一个极其平常的农家孩子,在竹林中逮着蚂蚱,从蒙蒙的晨曦中走来……他和姐姐的顽皮戏耍,他在受委屈挨父亲板子打时的倔犟,他对当时政治事件的困惑不解和沉思……《少》剧编导为少年观众提供了一个使他们感到可以亲近,可能学习的艺术形象!
舞台上深情地展现小主人公贤娃和包括自己的父亲、母亲、老师、帮工老胡、同学、以及时代与民族的感召在内的大概念的“母亲”的关系!因此,这台戏不仅会告诉孩子们学习艺术形象贤娃的具体的优秀品格,更告诉了小观众,如何重视吮吸“母亲”的乳汁,如何爱自己的“母亲”。作者和导演的着眼点是通过写慈母对儿子的爱来写儿子对母亲的深情;通过写故乡、人民对伟人的哺育写伟人对人民的忠贞,使这部为孩子写的戏,进入人生哲理的层面,对成年人也引发思索与震撼。这样写一个伟人少年的艺术形象,当然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舞台上那青青翠竹,地域风情的儿歌民谣,都像春雨渗进贤娃幼小的心灵。这一缕缕的亲情,被演出者们用舞台艺术的诗学概括为背景上的弯弯渠江,那反复从渠江传来沉重而豪迈的纤夫号子声,那引人回味的“他从哪里走来?”的主题歌……在剧场里观众可以感觉到舞台上呈现的“母亲”既是一个具象的母亲,同时又是一个诗化的意象:她是时代,她是故乡,她是人民,她是祖国!
这部描写伟人童年形象的儿童剧既有童趣,又有哲理内涵,呈现为着力写渠江情,慈母爱的一部清新的儿童交响诗!
《少》剧的诗情,很主要地是通过演员的表演体现出来的。范蕾颖(扮演贤娃)的聪颖、生动的个性,使形象鲜活;她在舞台上善于判断思索,使形象的精神内涵丰富起来,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有着未来伟人某些思想性格基质的普普通通的少年形象。殷超斌(16岁邓希贤的扮演者)虽然戏不多,由于他的淳厚与热情,塑造出一只振翅飞向大海的雏鹰的形象。李敬慧(小表舅兴娃的扮演者)、蔡金萍(同学贵娃的扮演者)、黄明媚(姐姐的扮演者)、顾惠萍(银娃的扮演者)都以比较鲜明的性格反差,创造了贤娃的小朋友的群体形象。孙爱扮演母亲、龚力群扮演父亲,他们的质朴而热情的表演,董明扮演谆谆善诱的私塾先生,宋汉培塑造的曾先生——一位颇有时代感的世纪初热血青年的形象……体现着全剧的慈母爱、渠江情!
在演出中,一支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歌队,成为演出中很有意味的艺术语汇。这支年青的,充满青春气息的歌队作为世纪的桥梁,把世纪两端的孩子拉近了!他们把小观众引向戏剧时空:当少年邓小平——贤娃从雾蒙蒙的竹林深处走来,聚精会神地逮蚂蚱时,歌队作为今天少年观众意识的体现者,甚至走近这位世纪另一端的同龄人,关切地问:“你在干吗呢?”贤娃专注地盯着蚂蚱,用手示意歌队走开,歌队会意地笑了笑,走向观众介绍这位小主人公;贤娃在烛光下和妈妈谈心是很有诗情的一场戏,妈妈搂着儿子的肩头,贤娃趴在母亲的腿上睡下,歌队作为贤娃的朋友,和他分享着幸福地在一旁,静悄悄地陪伴着……贤娃得知由于四川铁路收归国有,眼看着自己的小伙伴贵娃家破人亡,他陷于思考,歌队作为贤娃的心声,说出贤娃的内心独白;“五四”爱国运动,是作者用漫画式笔触勾勒的场面,在一片“打倒列强”口号声中,爱国学生定格成为雕塑,歌队围成半圆席地坐下,作为今天少年观众群体意识的化身,敬仰地围坐在这座“雕塑”前……《我的父亲邓小平》的作者说:“本书也为我们的孩子们而作。”作者说,“作为后辈,你们爱你们的祖辈。希望你们通过这本书,了解你们的祖辈,理解你们的祖辈。希望你们能够像他们一样,为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业绩。”我想,儿童剧《少年邓小平的故事》也会让我们的少年观众通过一部艺术作品从自己祖辈少年时代的成长过程中,获得启示和教益,同时也受到艺术美的陶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