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民族的脊梁社会的希望——电视剧《党员二愣妈》赏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2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佳作赏析(3)

  民族的脊梁社会的希望
——电视剧《党员二愣妈》赏析
徐俐(主持人):
党员二愣妈是当今社会的基层干部,她除了有为民众做好事的善良心愿,还具有直言为民请命,敢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刚直不阿的生性。这部剧充满真实的生活气息,使观众真像走进了内蒙古荒僻的农村,看到了热爱生活并为之不息奋斗的人民,看到他们吃苦耐劳又善良友爱,让荒凉的黄土高坡铺满绿色,让荒僻落后的农村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的朴素而又美好的理想与实践。《党员二愣妈》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推出后,激起观众强烈的反响。我们请来了该剧的编创人员、评论界专家,共同探讨它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促进电视文艺佳作的不断出现。
刘彦武(编剧):
我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写了《党员二愣妈》。
二愣妈没有原型,可写二愣妈时,我脑子里出现了那么多二愣妈。
好大的天,好远的城,好矮的山梁梁,好亲的人。听乡音长大,伴黄土地成人,骨子里有股子不服软、敢碰硬的愣劲儿。苦苦在黄土地上追寻了十几年,选择了又憨又愣又纯又直又让人哭笑不得又给人无限崇敬又恨之没文化爱闯祸又爱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真让人说不清!就是这个二愣妈,一个稀里糊涂又精明的人,缠住了我,让我非写不行。
一个小人物,负载一个重大的社会主题,行么?做了些尝试;从讲故事中走出来,探索讲人物,探求艺术之本,也做了些尝试。
粗则大粗,简化戏剧结构,不求故事完美。
细则精细,鸡鸣狗叫老牛吼,生活咋样儿就咋样写,甚至精细到每个细节、每句台词:二愣妈的话,换个人说不了;二愣妈做的事,别人做不成。所有人物都有他自己的语言逻辑和行为规范;每个人物,用自己特定的动词和比兴方式说话。每个人物都按自己特定的心理轨迹做事。
我就这样写了二愣妈。
张元龙(导演):
我们这个片子,说的是一段儿农村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几位农村党员,他们正直善良,古道热肠,为了办好村里的事,他们奔走、呼号,甚至做了一些合情但不合法的事,但是总体感觉来说,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二愣妈是这个群像的焦点,在她的身上既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
在当前反腐倡廉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向观众推荐一批真实可信的小人物,意在从他们身上,看到我们这个社会的良心,看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希望。拍摄中,全片追求真实自然、朴素大方的总体基调。从场景、服装、化装、道具的选择,到演员的表演,要体现生活化的原则。不要为了“美”而去人为地修饰、拔高。因为真实自然就会产生和谐,就会产生美感。
全片语言风格追求朴实自然。求朴实,就要有意识地往内蒙古当地的语言上靠一靠,说成内蒙古老乡的普通话即可。外地的演员,尤其是年轻演员,尽量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往这靠,多向老乡学习,多向组里内蒙古、山西的老艺术家学习。求自然,我们采用同期声录音。
本片反映的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活,这一地区由于历史原因独特的移民现象,来自山西、陕西、中原、东北一代又一代走西口的人群,与当地原有的语言相融会,形成该地区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党员二愣妈》对这种色彩丰富的地域文化充分表现,没有辜负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古训。
斯琴高娃(二愣妈饰演者):
我离开内蒙古近二十年了。但当我在日内瓦接收到《党员二愣妈》这个剧本以后,我感到激动。当时我就觉得,我应该是她。我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反映人物的,去反映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的。既然她宣过誓,她要做党员,她就应该是跟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一心一意为孩子们老人们做事的,这是一个非常高尚的境界,所以我很喜欢这个人物。作为演员,遇到这样好的角色,真是值得庆幸。
徐俐:
听了刚才编、导、演三方面的发言有种感觉,这个人物确确实实是在生活当中,似乎大家随处都可以看到,特别是在特定的环境里。那么我们听听在座的评论家的意见。
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短剧求精,最忌假和浅。该剧处处显示出编导的生活底子厚,由生活中得来的艺术构思很巧妙。它不但能将生活本真的戏剧性化为独特的艺术冲突,还能以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自然交融将其所具有的内在的深刻性,恰到好处地演绎出来;再加上主要演员极富魅力的表演,更使全剧闪现出迷人的艺术光彩。
全剧生活气息异常浓郁,但最吸引人的还是人物。它以相当饱满的笔触,刻画出了二愣妈与宋海泉的形象,其他人物,如根贵叔、刘老栓、月娥,还有林业局长林青山、县委余书记,也都各有特色,在不同境遇和情势下,他们的语言、态度、行为方式,在情节发展所要求的心理逻辑的表述上,也都了了分明。
影视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演员的出色表演。该剧的表演富于生气和浓郁的韵味。斯琴高娃和王刚,一个村支书一个乡长,从头到尾,配合无间,直如一气呵成。他们的表演不仅将剧本的文学性变成了活灵活现的感性形象,也使整台戏都活跃起来,显得生气勃勃。
仲呈祥(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
一个“愣”字,规定了二愣妈的美学品格,整个人物形象,她的美学基调、美学品格,全在一个“愣”字里面。我们都知道,没有个性的人物是不能打动人的,个性愈鲜明的人物,审美化程度愈高。
同时,一个“愣”字,表明了二愣妈这个人物形象的完整的文化意识。她既是创造新文化的人,同时又是为传统文化所塑造的人。她执著追求她认定的真理,这是中国人文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使然,二愣妈身上的那些朴实憨厚,就是中国农民的一种品格,是中国农民的传统优秀文化养育的结果。同时,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生活,又在召唤着二愣妈身上生长创造出具有今天当代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她要反腐,她要为老百姓干实事,她要把为人民服务做得真真切切,这就是一种新文化。她身上的党性,实际上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养育的成果,又是二愣妈投身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洪流当中创造的新文化与之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品格,所以这一个“愣”字,表明了二愣妈的美学定位,也表明了二愣妈的文化意义。正因为如此,这样一个人物,她进入中国当代文艺的画廊是有价值的。
郑伯农(文艺报主编):
二愣妈这个人物很有现实意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秋瑾的形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刘胡兰的形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李双双的形象,都被搬上了戏剧舞台、电影。我想二愣妈她是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特点的有献身精神、有斗争精神的女性。是一个典型形象。《党员二愣妈》不是直奔主题的,它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教育、以启迪。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什么文化环境?电视文艺作为当今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作用于最广泛的国民文化的欣赏心理,它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氛围?我认为,《党员二愣妈》营造了一种伸张正义、反腐倡廉、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氛围。这就是它的贡献,所以从它的社会价值上来说,我认为它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韩阳(责任编辑):
该片的语言风格不太统一这一点让人感到有些遗憾。尽管拍摄时,要求演员的语言向二愣妈的语言风格靠近,但北京话、东北话还是没有与当地原有的语言有机融会,有时显得不伦不类。如果这个剧要拍续集,我们一定会弥补这个缺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