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乡情悠悠——为《林海音文集》而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5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乡情悠悠
——为《林海音文集》而作
文洁若
《林海音文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海音先生和萧乾是1988年在汉城的第五十二届国际笔会上结识的,而且两个人一见如故。其实,早在八十年代初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在全国上演后,立即引起轰动,那以后林海音的名字就家喻户晓了。由于她深厚的北京情结,她曾多次访问大陆,夏承楹先生和他们的子女也都来过,访亲问友,广泛地接触了文学界、新闻界的同行们,加深了友谊和理解。他们对沟通两岸同胞之间的了解曾经起过、并且正在继续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海音先生是位著作等身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在大陆上最为人知的当然是《城南旧事》。她把早年的生活经历加以提炼,用纯熟地道的京白写出性格鲜明的北京人的风貌。除了《城南旧事》,她还在《烛》、《金鲤鱼的百裥裙》、《殉》等小说里,真实地刻画了在封建残余势力下苦苦挣扎的中国旧式妇女的形象。《烛》的女主人公是大太太,由于与小老婆争风吃醋,赌气卧床,日久天长,竟弄假成真,瘫痪不起了。她只得终身躺在蚊帐里,唯一伴她的是暗淡的烛光。《金鲤鱼的百裥裙》里的那些收房的丫头,仅仅是生儿育女的工具,一辈子也改变不了丫头身份。《殉》里的那个黄花闺女是为了冲喜而嫁过去的。婚后一个月丈夫就一命呜呼了,她只得守寡到老死的一天。
据海音说,这些小说都是她根据耳闻目睹的事写成的。当时她心里就有所触动。随着岁月的流逝,她本人的思想感情越来越成熟,酝酿了二十几年后,一个个故事的情节就以一泻千里之势从她的笔端流到纸上,人物呼之欲出。作者对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妇女那坎坷辛酸的命运,倾注了深切的关注与关怀,以及由衷的同情与理解。
由于海峡两岸多年的隔阂,林海音的众多佳作,我们过去都无缘读到。浙江文艺出版社毕竟是有眼力的,现在他们推出了《林海音文集》,使我们终于得以了解林海音的全貌了。
北京燕山出版社今年出版的《京味文学丛书》里包括十四位作家的作品,而林海音是其中唯一居住在台湾的,也是唯一的女作家。她那一卷里篇篇都是艺术构思严谨、有着浓烈京味儿的小说和散文。当然,这些也都收在五卷集里了。
林海音热爱我们这座富于魅力的历史文化古都——她曾在这里度过生命最初的二十几个春秋。1990年我第一次见到她,就听她慨叹过“我的城墙没有啦!”“我的”两个字凝聚着她对古城多么深厚的感情!
八十年代我陪萧乾赴欧洲旅行时,就注意到他们那里在战后重建中,十分注意尽可能保存古城的历史原貌。例如德国人修建二次大战期间被联军飞机炸毁了的一些古建筑,就把每一块旧砖都拾起,重新砌上。一个德国人对我说:“这样做比完全造新的可费事多了。但是值得呀,这是有几百年历史的文物!”
倘若当年拆北京城墙是为了现代化,出于无奈,那么改革开放后,我还不断听说,本来应该作为文物保存下来的一座座名宅或老房子,竟仍在盖大楼的热潮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每当仰望那些取代它们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我相信海音先生也和我一样,希望北京永远不会失去它那传统的民族特色,悠久历史赋予它的光彩和魅力。
请原谅我借海音先生五卷集问世之际作这个呼吁。我相信海音先生她也会热烈支持我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