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书里书外的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5
第12版(副刊)
专栏:开拓者的足迹征文

  书里书外的世界
张法德
大凡农家出身的青年,只要发奋读书,便自会有一番作为。邓文振正属于这类青年。
“爸爸,我们村怎么这穷?”这时节,邓文振还在念小学。早年的柴林头村,四面沼泽,芦苇丛生,每逢芦苇吐絮季节,那满地蓬蓬絮絮的芦苇花,犹如鬓发霜染的母亲,在寒风中瑟瑟颤动着,发出阵阵悲叹。奇怪,这一带的农民总叫吃不饱,每到春季闹饥荒吃“返销”。更奇怪的是,建国这多年,这里还不见出个大学生,连中学生也寥寥无几。于是爸爸发出一声长叹说:“好好念书,我们祖辈受穷,就是因为没有读书。”话虽这么说,但对难求一饱的贫农家来说,读书毕竟太“奢侈”,邓文振念完初中便辍学了。不久,年仅十七岁的邓文振当上了生产队长,和乡亲们一道开垦那荒野,农闲时便手持一卷,自得其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地处武汉市东郊的和平乡柴林头村交了好运,兴实业办商业,发展多元经济,一年一个样。邓文振分管全村工业,三十多家企业,家家能盈利。这时,他突然想到了上学。“随着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将有更大的发展,我们这代人应怎样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呢?”1993年,他考入湖北经济管理大学,白天工作,晚上和星期天便踩自行车前往十五公里以外的大学去上课。有天晚上,途中遇到暴雨,连人带车摔了下来,车摔坏不说,全身滚得都是泥,但他仍推着车走到学校,毫不在意同学们的窃笑。但是,也有过旷课的时候,那阵子企业太忙,他无分身之术,连续两个晚上没去上课。第三天晚上去上课,老师面带愠色地问:“邓文振,你是不是觉得学够了,可以旷课啦?”“老师,我错了,以后一定坚持天天上课。”这位已近而立之年的汉子,这位好歹也管理着数百号职工的副老总,居然顺从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当众低头认错,使得那位老师也暗暗一阵感动。
柴林头村在变,邓文振也在变,他变得更成熟更稳重,乡亲们拥戴他当上了柴林集团的董事长。知情人了解,他的变化实在与书有关。你看,上街办事或到外地出差,他只要发现好书就买,久而久之,办公室和卧房四壁全都架满了书。一边读书,一边静心思考一些问题,近年来他见诸报刊的有关搞活农村经济的论文,不下于二十万字,有的文章还受到省委书记的批阅和转发。他将所学之“得”用于实践,盘转企业时便能得心应手:集团公司顺利地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华中地区最大的齿轮生产基地湖北车轿公司在这里建成,一批星级宾馆、商厦在柴林头村繁华地段凌空而立,1996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五亿元,创利税四千万元,该村进入湖北省“明星村”,武汉市“十强村”行列。
然而,新的忧虑依然袭来:“如今家大业大,如何提高我们这批农村当家人的文化素质,进而保住和发展这份家业呢?”1997年春节,他主持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团拜会,到会的都是些村办企业的头头。这些头头们打趣说:“邓总,我们一年辛苦到头,眼下过年你拿什么来犒赏我们呢?”“有。”说着,邓文振将事先准备好的几大箱图书分发给大家,并郑重其事地对大伙说:“这就是最好的犒赏。大家多读书,村里更有希望。”打那以后,村干部读书学习便成为本村的一种时髦。往年村干部凑在一起,谈一顿喝了多少酒,谈谁家的房子装修得漂亮,现在谈读书,如果谁谈他读懂了什么经典名著,大伙便对他顿生几分敬畏。为此村民们高兴地说:“别村有的干部把时间花在牌桌上、酒宴上和舞厅里,而我村的干部,把时间花在读书上,这是咱村民的福分。”
近年,在邓文振的倡导下,村里建立起一系列学习奖励制度,如村民子女考上中专奖励六千元,考上大学奖励一万元,村校老师评上优秀教师重奖两万元,村干部自学取得大专文凭学费由村里报销。村里先后投资二百多万元,用于美化环境和建立图书室、体育场、楚剧团、秧歌队、舞狮队,这些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与劝学之风浑为一体,一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喜人景象,便在这里活脱展现。
1997年村里投资四百万元,与武汉交通大学联手,在本村办起了一所自动化控制专业学校,这是湖北省第一所由农民参加联办的中专学校。开学典礼大会上,邓文振,这位已有着“中国青年乡镇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省“优秀乡镇企业家”、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荣誉校长,对台下的学生们道出这样一番话来:“同学们,告诉你们一种人生的真谛,农村青年要有出息,必须发奋读书。读书为着做人,读书为着创业。” (作者单位:湖北省文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