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读《方法》致彻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4
第12版(副刊)
专栏:

  读《方法》致彻悟
中杰英
我想到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只有思维着的知性是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当我们经历了昏头昏脑的狂热,饱尝了惨痛的历史教训,最终恢复理性而可能进行独立思考的时候,确实需要一份以宏观气度从长处着眼的刊物。它冷静地审视时代,客观地考察社会,以深刻的批判意识去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诉求。这份刊物已创办十年,曾在封面上标明“专门评论聪明与愚蠢”的副题。然而最近,它大大地扩展了这个显得有些局限的意旨,一改旧观而超越“小聪明”、“小计谋”的内容,进而覆议天下纵论古今,升格于大智慧大气派的境界——这就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以于光远、龚育之等人为顾问,以李宝恒和江世杰为主编的《方法》月刊。
在我的书案上经常都摆着十几种杂志供写作间隙时翻看。说实在的,其中大部分仅聊供浏览或选阅。只有《方法》,开卷即欲罢不能,必须全刊精读并继之以认真的思索。尽管耗费时力,然而所得回报,往往能修正作品的思路,透视曲折的人生命运和复杂的世象,又开启一扇照亮灵感的窗户。尤其是,时当改革开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观念与说法蜂起抢滩,常让人有身入迷宫莫知所从的疑惑,这时多么需要探路的地图和指南针。也好比我们站在浊流的近岸,往往难以判断它究竟流向何方,只有登高远眺开阔视野,才能认知来龙去脉。我想,一份出色的高层次的刊物,亦理应具备这样高瞻远瞩的导游功能。虽然我无缘见识一些曾以其深刻创见而蜚声于世的书刊原版,但《方法》让我油然联想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和赫尔岑曾主编过的《现代人》和《祖国纪事》,也联想到培根、伏尔泰、狄德罗、鲁迅和蔡元培,联想到盗天火以济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总之还是邓小平讲得最恰切: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不妨略窥《方法》近期所论及的题目:以长篇讨论“启蒙”,题涉“愚民政策”、“五四与自由”、“避免对外国说‘不’”;评论中国学者怯于创造思想体系,从王小波现象谈到“文学的三岔口”;从剖析生产力的实质到揭露伪科学,从观测股市走向到研究企业战略……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居然请来了那么多顶级的专家学者、教授博导、名士大师,而正是由于作者群体的非凡眼光和学问功底,所论多能以一当十直取核心,言人之所不能所不敢者,得以浓缩的、哲理性的大手笔一语中的。比如有关银行、企业和居民存款这样关系极复杂的金融问题,作者仅画出一个“经济大三角”,用简明而精辟的语言便让人茅塞顿开。又如对已开始流行并行将充斥于世的“白领文化”,就其浅薄空虚之大害敲起警钟,足可令人惊出一身冷汗。顺便一提,刊物的众多插图也是十分传神而寓意深长的。
也许受视界所限,但看来这是一份目前很少见的、跨学科的、有先导意向而个性鲜明的思想性综合读物。知识分子欲丰富头脑而得大彻悟,不妨尝试一观。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