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以特色求生存视质量为生命——于友先谈少儿期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以特色求生存视质量为生命
——于友先谈少儿期刊
本报记者 孟宪励
今天的孩子们似乎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富有:全国126家少儿期刊蔚为大观。特别是最近短短的3年间,“中国动画出版工程”启动,《少年漫画》、《北京卡通》正走进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中间,少儿期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关于少儿期刊我们有许多的话题,日前,记者走访了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
记者:如何理解少儿出版工作的重要意义?
于友先:未来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竞争,我们能不能在下个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取决于这一代和未来几代少年儿童的素质,因此,我们应该从事关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事关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来认识少儿出版工作,当然也包括少儿期刊。
记者:现在儿童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媒介,比如电视、游戏机、电脑等等,那么期刊对于孩子成长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于友先:我这里有一份中国少儿研究所对我国城市儿童媒介接触与道德发展的研究报告,它表明儿童接触报纸、杂志、书籍和听广播的频度越高,时间越长,儿童的道德得分越高;儿童接触电视、录像、游戏机的频度越高,儿童的道德得分越低。在少儿(包括农村少儿)成长帮助最大传媒的一项调查中,小学生把期刊放在继书籍、报纸、广播之后的第四位上;中学生依次为报纸、书籍、电视、广播、期刊。这项研究报告向社会各界建议,要热情鼓励儿童阅读包括期刊在内的印刷媒介。
记者:请介绍一下我国少儿期刊的基本现状。
于友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截至今年的9月1日,不包括100余家教学、辅导类期刊,少儿期刊已从1979年28家发展到126家。我国少年儿童每年人均可以阅读4.6册期刊。第二,期刊品种包括了科技、科普、科幻、文学、漫画卡通、文摘、音乐、美术、书法等等,其中包括用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朝鲜文等少数民族语言出版的7家期刊。我国少年儿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年龄段的刊物。
少儿期刊以特色求生存,视质量为生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40家发行量超过10万份,全国少儿期刊亏损面仅占8%,年总盈利为2800万元。
记者:据了解,绝大多数少儿期刊是由出版社办的,作为主管机关,如何评价这种集团化办刊的现象?
于友先:立足出版社的集团化办刊,效果明显。上海少儿出版社10家报刊,年总利润为640万元。集团化办刊容易出特色,各刊之间定位准确,不重复,最主要的还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转化。上海少儿出版社的这10家报刊的读者年龄就分布在0岁到16岁之间。同时,人、财、物优化利用,基础力量雄厚,还可以形成立体出版规模,可以出图书、光盘、拍动画片等。《巨人》杂志出版“巨人丛书”共36本,其中的《宝贝当家》获五个一工程奖,《男生贾里》曾多次获国内外大奖,印数达20万册,是近年来儿童长篇小说中少有的。
记者:浏览书摊,虽然孩子们的刊物林林总总,但有时会觉得内容上大同小异,一时难以选择。
于友先:目前,综合性内容的少儿期刊占了少儿期刊总数的一半以上,内容上确有些相似,家长自然感觉到难以选择。追求自己的鲜明特色,在众多刊物中卓尔不群,应该是一个刊物始终如一的追求。种类的重复和结构的失衡有待调整和纠正。比如,科技、科普类杂志只有12家,不到总数的12%,这显然是不够的。专门办给农村孩子看的报纸只有安徽的一家,目前还没有一份专门办给农村孩子的杂志,这都是我们在结构调整中要特别加以关注的问题。
记者:在一次漫画卡通研讨会上,有人提出疑问,我们漫画卡通人物的眼睛还要画多大。您觉得现在少儿期刊的一些内容上,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值得注意?
于友先:这实际上还是一个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我们始终主张只有植根本民族的艺术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眼睛画大一点是好看,但一张脸上只有两个眼睛恐怕就不符合民族欣赏习惯。刊载国外的一些故事时,也不应该把一些观念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在中国的少儿刊物中应该出现更多的具有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
下大功夫研究我国少儿的需求,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需要我们长时间努力。有两点应引起注意,不宜过于吹捧一些心理不够成熟的孩子,一味地表扬、娇宠,给他们冠以种种荣誉,动不动就是“小歌星”、“小作家”、“小画家”,实际上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方面有过值得汲取的教训。第二,少数期刊迎合了部分城市孩子的“贵族化”倾向,衣着华美的“小帅哥”、“小帅姐”的形象不时地出现在封面上,这种倾向也应该改变。
我国有少年儿童3.8亿,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责无旁贷;致力于提高少儿期刊整体质量,“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高度统一的少儿读物精品”,我们任重道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