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当我们回头瞻望那段历史时,会感到一股澎湃激荡的浩然之气油然而生,西北望——苍山如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7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当我们回头瞻望那段历史时,会感到一股澎湃激荡的浩然之气油然而生,西北望——
  苍山如海
阎邢生
1996年9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延安作家忽培元的纪实长卷《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这部史诗般的作品,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真实、熟悉同时又日益显得遥远、陌生的历史时空中,让人重温一段血与火的艰苦历程。这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让人再度体会历史与今天的联系,并从今天的角度回忆历史,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今天。
《群山》以朴素的风格,平实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本世纪初到四十年代末西北革命的风雨历程,展示了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带有鲜明的地域民俗色彩,使人读来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和那片淳厚质朴的热土。作者以马文瑞为主要叙事角度,是一个极有意义的选择。马文瑞作为西北革命的一位开拓者和参与者,经历了西北革命的历次斗争风云,他个人的成长与西北地区的革命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叙事角度能让读者清楚地看到西北革命的客观过程。同时,作为西北革命的领导者,马文瑞及他的战友们是一批共和国历史上功勋赫赫的人物,这个叙事角度,也提供了一个直接表现这些历史人物的近镜头,凸现了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马明方、刘澜涛、崔田民、崔田夫、张达志、张秀山、贺晋年、任志贞和马文瑞等革命英烈的形象,并客观地记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北领导中国革命的活动片断,从而塑造了巍如群山的革命先驱者群像。
陕北、陕甘一带是北方革命的摇篮,在艰苦卓绝的年代里哺育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长期战斗在这里的马文瑞等老一辈革命家凭着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出生入死,搞民运、兵运开辟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广大农民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使革命成为扑不灭的火焰。《群山》生动地重现了一幕幕历史活剧。作品以宏大的笔力,展现了西北革命的高潮: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抗战胜利,毛泽东化名“李得胜”率“昆仑纵队”巧妙周旋,粉碎了蒋匪的进攻,革命斗争节节胜利,全国解放指日可待……革命历程如莽莽群山,浩瀚起伏,革命先辈亦如群山,巍然矗立。作者深情地说:西北地区的老革命和人民群众,处处都使人联想到黄土高原无穷无尽的山峦——坚定不移、坚韧不拔、豁达大度、含蓄谦和、质朴雄浑、一往情深。这正是陕北的山峦展示给人们的那种伟岸风范。
《群山》也如实地记述了几次党内错误路线残酷斗争造成的恶果。作者没有回避这些历史的阴影。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使《群山》具备了信史一般的认识价值。
西北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章节。《群山》的作者忽培元同志,将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谱写成四十八万字的纪实长篇。作者在以过去时态为时间坐标进行叙述时,每每有意识地将时态拉回到“现在”,从而造成一种间离效果,让过去和现在互相映照,让历史的时差转化成读者的思考空间。今天的读者也许不会无动于衷:十五岁的马文瑞在几百考生竞争中夺得第一名,以他的才华,即便做一个记账先生也可以过温饱舒适的日子,但是他却舍弃家庭,舍弃安逸,坚定不移地参加了革命,过着连糜子面窝窝都吃不上,生死难测的艰苦而危险的生活。这种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祸福的人生态度,不正是对现实有力的召唤吗?“以史为镜”是我国的传统。站在《群山》这面史镜面前,我们看到的实在太多太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