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死亡灼痛着人们的灵魂,无限的悲悯和深切的关怀呼唤着人们要加倍地——珍惜生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7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短评

死亡灼痛着人们的灵魂,无限的悲悯和深切的关怀呼唤着人们要加倍地——
  珍惜生命
唐达成
在众多的动力资源中,煤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它提供的光明和温暖,却是采掘的矿工们以艰辛的劳动取得的。从事这项劳动,承担着相当的风险,对于他们的奉献,人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有更多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不久前,平顶山十矿不幸发生了一次瓦斯爆炸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作家刘庆邦赶到了事故现场。他在现场的所见所闻,令他心灵震撼,难以言喻的悲伤,如切如割,归来后他写下了《生命悲悯》(《中国煤矿文艺》1997年第一期)。这是一篇纪实性的报告文学,正由于是纪实,他笔下的真实情景,就更催人泪下。每一个矿工的肩头,实际上是肩负着两副担子,一副是社会的,一副是家庭的。社会的是看不见的,家庭的却是极具体的,衣食温饱,天伦温馨,父子夫妻之情,都依赖这个肩头支撑。如今他们突然被事故夺去生命,对于矿工家庭而言,就仿佛塌下了大半个天,那打击之沉重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作者写道:“当严酷得令人绝望的现实摆在她们面前,她们哭倒在地,几乎无一例外,每个死亡矿工的妻子都曾哭得昏死过去。”而这些矿工几乎都是风华正茂、恰当盛年,如今撒手西去,满头青丝的妻子和白发苍然的老人,“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这份无涯无际的痛楚,向谁诉说,又如何承受呢。
其中的傅学建,牺牲时三十三岁,儿子只有六岁。妻子带着稚子在矿上搭个小棚子生活,觉得一家团聚就好,她省吃俭用,夫妇俩共同的“宏伟”目标,就是攒钱盖三间砖房。如今妻子以泪洗面,就算她有了房,没有了当家的,又还有什么意义呢。掘进工陈广明,丢下了妻子和三个孩子。他妻子抱着三个孩子哭诉:“你爸爸不会死,他就是能舍下我,也舍不下你们啊!你们还小……”围着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乡亲,全都大放悲声。最令人揪心的是一位机电工,才二十四岁,父亲也是老矿工。这位父亲的一项要求是:在火化他儿子遗体时,希望能给儿子穿一身棉衣,他担心儿子要走远路,穿得太单薄会受冻。由于矿上火化有统一的西装,没有接受,老矿工沉默了一会儿,没有坚持。其实矿上的干部没有明白老父亲的心,那件棉衣寄托着老人对亲子刻骨铭心的爱和情,真是“老夫哭爱子,日暮千行血”。庆邦如此难忘这一细节,是因为只有他深深理解了这拙于言词的老人滴血的心。
这是一次谁也不愿意它发生的大悲剧,庆邦是怀着无限悲悯和深切关怀之情,写下这令人落泪的一切的,因为他深知生命的珍贵和分量,它是无价的,是金钱不能衡量的。
庆邦所真切叙述的一切,令人感同身受,黯然神伤,让我们领受到人生中那么多残忍、折磨、无奈和不堪诉说的悲哀。但也呼唤着人们百倍珍爱生命的高度责任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要记住:那些为社会勇于献身的劳动者,是永远值得感激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