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历史和未来的“三峡”——看大型电视片《三峡备忘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7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历史和未来的“三峡”
——看大型电视片《三峡备忘录》
进入11月,中国电视屏幕上有关长江三峡的信息集束不断,其势蔚为壮观。大江截流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专题片《三峡备忘录》更是令人难忘。
《三峡备忘录》(总编导:伊惠民)共有十二集,该片以客观报道、做备忘录式的历史记录为基本风格,伟人与历史事件,小人物与平凡故事,同时放进本片的历史空间中,让观众看他们是如何编织历史的情节和细节。《三峡备忘录》气势恢宏,以三峡工程为视点,以长江为主轴,“离开三峡说三峡”。它在地理的空间里叙述长江的形成与流变,在历史的空间里聚焦长江的恩怨,在人文的空间里探寻长江哺育的文化,在自然的空间里扫描流域山川地貌的变迁,把建设三峡的始末放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时空中去表现,进而构成其参照系。从而凸现出长江三峡工程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长江从历史的时空中走来,镌刻下许多伟人的名字,当它走到近代,际遇的第一位伟人是孙中山。孙中山第一个提出要建三峡大坝,然而在旧中国,那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的夙愿。到了蒋介石的时代,由于二战之后“两极结构”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实战较量,他放弃建三峡的计划,打开了内战。新中国成立,伟人毛泽东把建三峡重又摆上日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建三峡成为他生命的遗憾。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已经具有修建三峡工程的经济、技术能力;同时,经济的发展和客观环境需要三峡工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决定建设三峡工程,领导建设三峡工程,证明了这一代领导人驾驭国是的能力。政治的三峡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到近百年来的兴衰史和今日中国改革开放再度振兴的必然趋势,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建设三峡这样跨越世纪的伟大工程。
长江是中国的经济河,它以“甘甜的乳汁”哺育华夏,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挽扶着中国走进现代、当代,今天这条黄金水道成为一条已经跃起的经济带,即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腾”。然而长江也是一条灾难河,《三峡备忘录》从浩繁的历史中提取出各个时期的水灾记录和人民根治长江的期盼作注脚——三峡工程不修行吗?三峡工程的“穴位”是经济,经济的三峡为了确保沿江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了二十一世纪长江经济带跃起蓄积能量,它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世纪的决定,而且是一个伟大的世纪的符号,将永存在地理和历史的时空中。
长江直接影响着长江周边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各具特色的四大城市社会。这四大城市又影响周边的乡镇、农村。《三峡备忘录》让我们看到三峡是长江的穴位,三峡工程是刺进穴位的一根银针,长江即将因此而重新沸腾起来。
长江是一条文化的河。这条河从上游到下游,历史上孕育了灿烂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三峡里船夫的号子呼应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情,三峡亦可称为诗的三峡,文化的三峡。前有文化的三峡,才后有长江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江文化的近代化,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近代化;长江文化的现代化开启,将有力地促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三峡备忘录》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将大量密集又经过筛选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信息呈现给观众,许多材料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这更有助于观众能在大江截流之际,从历史的渊源和未来的视点上全面了解“三峡”,理解这一伟大工程的不凡意义。我以为,这正是这部电视片的成功之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