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普及农技搞创收一举多得育人才保定校田建设展现生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普及农技搞创收一举多得育人才
保定校田建设展现生机
本报讯农村学校如何为当前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学生怎样在学校里掌握致富的一技之长?农村学校靠什么勤工俭学、帮助贫困学生、改善办学条件?河北省保定市开展的校田建设,以其由点到面,多年探索实践发展的成功之路,带给人们有益的启示。
“近年我们推广九源的经验,全市农村中小学大部分都有了自己的校田。”保定市教委主任陈新湛介绍,全市现在共有校田二点五万亩,年创收一千零五十万元,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资助贫困学生。
走进地处深山的易县九源学校,投资五十多万元的三层教学楼,在崇山峻岭中格外醒目,崭新的桌凳、教学仪器和图书,都展示着这所学校的经济实力,而楼后校田里用优良品种的韭菜、大葱,刚刚嫁接成功的新品种大红帽甜杏,兔舍内大大小小的法国公羊兔,河滩地山坡上二千多棵成材的白杨、茂盛的红果,则让人看到学校殷实的“家底儿”。
以前九源村小学只有一排破旧的平房,村里一个工一天仅零点三元,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因拿不出一年十几元的学杂费、书费、文具费而辍学。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学校从村里拨的七分半校田开始办起小林场和苗圃,当年收入二千多元,免了学生三费,适龄儿童都上了学。后来他们治河滩、开荒山,校田扩大到十点五亩,生产粮食、土豆,培植树苗、果木,养殖禽畜,开采金矿等累计总收入五十多万元。
九源学校各班每周两节劳技课,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使用农业技术,既增强了劳动观念,又有了一技之长。独具特色的乡土教材是自编的,从农作物栽培、大牲畜饲养,到林木的嫁接、扦插,瘦肉型猪、兔、鸽新品种的推广,山里发现金矿后,又增设了辨认矿石等采矿技术,均围绕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个个成才”。全村过去没人会种果树,如今家家有果园,仅红果树就有两万多棵,家庭小养殖场已有十几个,年人均收入由一九七○年六十元增加到现在的一千五百六十元。
“这是以校田为基地,以学生为载体,让科技之水,通过教育之渠,流入农民致富之田,实现田助教,教育人,人致富。”保定市教委领导认为,校田制的实行,把文化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结合,把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结合,创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及广大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切实可行之路。(朱红李新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