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井冈巍峨耸心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6
第12版(文学作品)
专栏:

  井冈巍峨耸心头
李慎明
金秋十月,雄伟壮丽的井冈山分外凝重、庄严。
我们国防大学赴井冈山现场教学四百余名将校学员依次登上傍山而立的小井红军医院旧址,而后又跨越淙淙流淌的小溪,来到安卧在医院西侧的青松环绕的红军伤病员烈士墓前。引导员的解说,把我们带到近七十年前的“九死一生”的烽火里。
1931年7月,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的敌人,用五百元光洋收买一无业游民,顺着冬季干涸的小溪突袭到小井,抓住来不及转移的红军医院的一百三十多名重伤病员和工作人员,严刑拷打,但无一人暴露红军转移的情况。敌人把他们赶到当年的稻田今日的纪念墓地前,然后在对面小桥上架起机枪扫射,一百三十多人全部壮烈牺牲。
又是一处血沃井冈土。
解说员的解说,使我想起昨天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忠魂堂那黑色大理石上嵌刻的一万五千七百四十四个革命烈士英名录和那块无名烈士纪念碑来。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七十年前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有多少革命先烈牺牲了他们的生命啊!还有不少前辈几乎献出了全家的性命。解放后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平化他一家就为井冈山斗争献出六位亲人。当年在井冈山坚持斗争,解放后曾任军事学院院长、中顾委常委的肖克的家也为革命献出五条生命。工农红军第一面军旗的主要设计者、当年在井冈山奉毛泽东之命改造王佐部队、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委的何长工,为革命献出家人及同族亲人四十余人,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还被国民党反动派极其残忍地剁成肉酱,装到罐子里。
啊!井冈山,鲜血染就的山,无私奉献的山。我们列队整齐,脱帽向您致敬,为红军烈士默哀!而溪水依旧淙淙流淌,不知名的小鸟在青松间叽喳啁啾。井冈山无言。
默哀毕后,我发现,不少将军校官和我一样,眼眶里涌闪着晶莹的泪光。
在井冈山现场教学的日子里,我们参观革命博物馆,凭吊革命烈士纪念堂,登临黄洋界、朱砂冲、双马石、桐木岭红军哨口,瞻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旧居,井冈山的一松一竹、一草一木、一峰一石都在讲述着革命领袖和红军战士不畏牺牲、英勇奋斗的感人故事。这都极大地震撼着每一名将校学员的心魄,又都引发了每一名将校学员的深深思考:想当年,白色政权包围着茫茫五百里井冈,红军物质生活极其匮乏,每人每天五分钱银洋的伙食费也无法保证,连食盐、药品也奇缺,更何况战事频繁,随时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但六千余名红军战士为何如此艰难奋战而不溃散?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家找到了答案。
当年井冈山的一位红军战士作战十分英勇,屡建战功。1929年6月29日,这位红军战士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们红军是有主义的军队,有政治训练的军队。我们不仅懂得怎样打仗,特别懂得为什么要打仗”,“我们的生命已经贡献于革命了,我们一点汗、一滴血,都是为着工农而流,所以我们能够一致勇敢与敌人作殊死战。”这封信全文登在当时中央的刊物《红旗》第二十七期上。这刊物虽已陈旧泛黄,但这位红军战士的话语却依旧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1929年5月,井冈山主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江西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被捕。他在敌人刑场上放声大喊:“国民党杀人魔鬼疯狂不了多久,工农红军是一定会打回来的!”敌人凶残地割掉了他的舌头,他便用脚趾蘸着流到脚下的鲜血,在站立的方桌上写下了“共产党万岁”几个大字。
泪眼矇眬阅读着红军战士的信件和刘仁堪同志壮烈牺牲的事迹展览,深深的思考转化为对革命前辈和先烈们的深深的敬意。
井冈山是忠贞不渝的山
井冈山是信念坚定的山!
近些年来,国际风云剧变。
风景这边独好的社会主义中国不正像当年“我自岿然不动”的巍巍井冈吗?
悲观主义者从来都是软弱的和没有前途的。
但凝聚着人类思想精华的美是永存的。
当年井冈山红军战士和革命先烈身上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的美、无私奉献的美、英勇悲壮的美将与我们同在。
1972年11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接到恢复组织生活的通知,便悄然来到井冈山。在茅坪八角楼毛泽东的旧居,他看了陈列的床、桌子、油灯、砚台等文物后,坐在毛泽东坐过的凳子上说:“当年干革命真艰苦,要好好发扬井冈山精神,传统丢不得!”
“传统丢不得!”这已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四百余名将校学员上井冈,更加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
即将告别井冈山的前一天,国防大学赴井冈山现场教学总结大会上,六名将校学员代表畅谈体会,个个都说:“传统丢不得!”国防大学政委王茂润随后讲话:“现在,社会上对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确有淡忘的现象。我们四百余名将校学员都是我军的中高级干部,有责任把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接过来、传下去。到了井冈知井冈,知了井冈学井冈。我们学传统,就要学本质。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无私奉献,这些都是我党我军传统中最本质的东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同样离不开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的风景实在美丽。当年,郭沫若游览后,也曾发出“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感叹。但是,真正崇高的东西不在自然界,而在人类社会本身。无比美丽的是井冈山的雄、奇、险、峻、秀、幽的自然风光,而无比崇高的却是我党我军在井冈山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
巍巍井冈,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