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支持龙头企业培育脱贫产业——赤峰市农发行信贷扶贫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8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信贷扶贫之路

  支持龙头企业培育脱贫产业
——赤峰市农发行信贷扶贫纪实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赤峰市,农牧业资源丰富,但生产条件落后,12万户57万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1996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春风吹到了赤峰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赤峰市分行1996、1997两年累计发放贷款2150万元支持贫困地区兴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使农牧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还必须逐步走上农牧业生产商品化的道路。农发行根据当地资源优势,支持以种养业为原料的加工业项目,以此为“龙头”培育脱贫产业。
      支持龙头企业
对原有的“龙头”企业,农发行支持其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它们的辐射能力。1996年,农发行贷款1400万元支持兴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扩建肉鸡生产线,加工、分割肉鸡能力由原来的年产500万只提高到1500万只,带动了南部农业区粮食转化增值,许多贫困村靠发展养鸡脱了贫。翁牛特旗毛山东乡来三站村70余户316名贫困群众,1996年借扶贫贷款46万元,为兴发集团饲养肉鸡,当年户均纯收入3600元,第二年达到5400元。
在有资源优势的地方,农发行支持新建“龙头”企业。赤峰市北部旗县邻近牧区,而且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农发行发放贷款支持新建了年加工3万头牛和10万只羊的远大肉牛产业开发公司,引导农牧户利用作物秸秆发展肉牛饲养育肥。敖汉旗林木资源丰富,长期得不到有效合理利用。农发行贷款支持建设了一家中密度板厂,年加工能力1.5万立方米,使贫困农户从造林中得到收益。
农发行从各贫困旗县特有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出发,累计发放1426万元贷款,支持兴建小型深加工企业,带动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发展。克什克腾旗野生甘草和沙棘资源丰富,在气候、土壤、技术等方面具备人工种植的条件。农发行先后发放贷款支持办起了甘草浸膏厂和沙棘油厂,带动当地群众种植甘草、沙棘,取得了好效益。
      培育区域性扶贫的主导产业
为帮助贫困农牧民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农发行运用信贷资金作导向,培育区域性扶贫主导产业。
在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中,农发行根据贫困乡村的特点,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两年来,他们投放贷款970万元,重点扶持6个贫困旗县中有农牧业结合优势的103个贫困村作为育肥牛基地,直接支持贫困农牧户7860户,累计育肥出栏肉牛2.6万头;他们还选择了4个旗县24个乡258个村作为肉鸡生产基地,投放贷款1240万元,支持1.5万户贫困农民饲养肉鸡达680万只。在养牛基地中,专业育肥牛村有56个,专业户有520个。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使农户直接受益的项目,实行申报优先、审批优先、资金到位优先。农发行运用信贷资金的“粘合”作用,推动“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紧密结合。兴发集团以农户租赁、集中饲养、分散核算的方法吸纳贫困农户。远大公司利用农发行贷款,以“借入资金、农户使用,签订合同、购销连接”的方式与农户结合,直接建立养牛基地。企业依靠农户有了稳定的原料来源,农户依靠企业规避市场风险。
经过两年信贷扶贫资金的集中扶持,现在赤峰市已初步形成跨旗县的肉鸡产业和肉牛产业经营框架,各贫困旗县、乡的甘草、奶酒、沙棘、林木、鸡蛋、皮毛、油料、花卉加工等产业化经营链条也正在形成。这些项目覆盖8个国家贫困县、39个贫困乡、358个贫困村,直接扶持贫困户4.78万户,受益贫困人口19.53万人。1996年参与项目的农区农户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18元,牧区贫困户人均达到809元。1997年还将有240个贫困村30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