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教民稼穑——陕西省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05
第10版(科技)
专栏:

  教民稼穑
——陕西省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纪实
本报记者蒋建科
相传尧和舜时,出了一位名叫后稷的农官,他教民稼穑,亲手传授种田技术。如今,在后稷故里,在“教稼台”旁,活跃着一支用广播、电视等现代手段专为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队伍,这就是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亲切地称她为“空中课堂”。
种田的新把式
张克利是三原县新庄乡线马村一位普通的青年农民。他一边坚持劳动,一边每天按时收听农广校的教学节目,他把看电影、下象棋、打扑克等娱乐时间全部用在了自学上。在首届全国科技兴农知识竞赛中,张克利一举夺得一等奖。大家以羡慕的目光看着他,情不自禁地夸赞他,连几位种田老把式也乐呵呵地说:小伙子真行!明个到农广校给咱也报个名,让我老汉也学学去。
如今,在三秦大地走一遭,便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张克利那样上了农广校,扎根农村,用所学知识带领乡亲走上致富之路。千阳县是渭北平原西部的一个山区县,自然条件较差,农民一直过着“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生活。三合村青年农民赵和平立志要让家乡这片黄土生出金来。他毅然借钱上了农广校,通过学习他才恍然大悟:我们这个地方也适合种果树啊!他大胆引进果树新品种,采取了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终于获得成功。他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给周围村庄的乡亲,在他的带领下,全县果树发展到7万多亩,果农达1.9万多人。
谈起这些巨大变化,省农广校副校长张养利兴奋地说:“实践证明,农广校确立的办学宗旨是正确的,她能发挥办学形式灵活,学员不离土不离乡,不影响生产等优势,把科学技术用无线电波送到田间地头和炕头。农广校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完全有能力为农村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队伍。”据统计,目前已毕业的陕西省农广校学员有1098人年收入达万元以上,有1249人成为农村科技专业户。难怪农民伸出拇指赞扬农广校是“空中传科技,地上结硕果,一人进学堂,四邻齐丰收”。
乐在基层育人才
省农业厅副厅长周勇才常常深情地说:“农广校毕业的学员无处不在,他们在全省科教兴农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成绩首先应归功于甘作人梯、不计名利、乐于奉献的农广校教师队伍,他们是农业战线上最可爱的人。”咸阳市农广校成立15年,张晖就在这所学校工作了14年。咸阳市的经济在全省还比较发达,但北部有5个山区县比较落后,而近在咫尺的咸阳西部,有全国第一座农业科学城,拥有大批农业科技成果。为了让近水楼台先得月,张晖横下一条心,经常深入北五县,翻山越岭,走村串乡,到农户家里动员青年农民入学,了解农民需要哪些技术。10多年来,她先后走访学员300多人次,亲手批改作业、笔记340多本,阅卷5万多份。她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农广校科教兴农先进个人。现在,她虽然挑起了市农广校校长的担子,但她仍像从前那样,勤勤恳恳,做扎实细致的工作。今年咸阳招生突破4000大关,居全省第一,排在全国前列。
千阳县农广校校长刘智远得知一位想上农广校的女青年因家长不同意而无法报考时,他先后八次骑车家访,终于了解到这家经济上有困难,便帮家长想办法解决了学费,使这位女青年如愿以偿。
播撒新世纪的火种
东浪西涌拍岸急。世纪之交,在迎接东部产业西进的挑战中,陕西把发展农业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并从农广校发展的历程中找到了发展农业的便捷之路:让基层干部去农广校学习,让他们拿上中专文凭、掌握科学技术,增强他们指挥生产的权威性和凝聚力,带领全省2700多万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1996年,全省掀起了动员农村基层干部上农广校的热潮,招生超过1.6万名,增幅居全国第一,该省还规划出更加宏伟的蓝图:今后每年培训村级干部2万人,到2000年共培训10万人,使每个村有中专学历的干部达到3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