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产业化在农垦——江苏农垦采访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03
第2版(经济)
专栏:

  产业化在农垦
——江苏农垦采访侧记
本报记者周泓洋
采访江苏农垦集团,董事长姜立宽的目光深沉地回到悠远的1952年。他说,那年2月2日,万余名官兵开赴苏北灌溉总渠下游荒凉的草滩,挖下第一锹土,从创建国营淮海农场开始,在沿江、沿湖、沿海的不毛之地上开拓出一个个农场。到现在,农垦人已经创造了106万亩耕地,打下了58亿元的家底,净资产16.5亿元。
农垦的发展是曲折的。但就江苏农垦来说,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一个以第一产业为本,种养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终究要以农为本
姜立宽对记者说,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农垦都要以农为本,这是多年来经验教训的总结。市场经济一开始,不少农垦企业盲目上马了很多项目,但效益好的不多。
且不说国情,单说农垦的垦情,就决定了要以农为本。当年于荒芜深处创辉煌,在渺无人烟的海滨、湖汊、江尾开出106万亩耕地,但是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人才匮乏,优势只有广袤的土地和埋头苦干的农垦人精神,丢掉优势显然很不明智。
以农为本效益也很好啊!姜立宽说,近几年来,江苏农垦在全国29个垦区中经济效益连年名列前茅,去年利税总额4亿元,利润2.04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创利税27.72亿元,相当于30年国家对江苏农垦总投资的15倍。
投入产出1∶15!“以农为本”,效益就这么高?记者不禁疑惑了。
      纪委规定干部不准私自种田
种田效益的确不错,少数农垦干部想方设法去种田,于是江苏农垦三河农场纪律检查委员会发文件规定:所有农场干部不准承包土地从事粮食生产。以农为本,却不准种粮食,岂不是咄咄怪事!
姜立宽说,这不奇怪。不少农场,粮食生产亩均毛收入能达到800元,农业职工一年轻松地就能拿1万元,比起天天8小时上班来,农业职工让人眼馋。
亩均800元?又不是种金子!带着疑问,记者走进投资1800万元改造的三河农场吨粮田,千里平畴,稻浪翻滚,每块地100米宽1000米长,带有脱收台(只捋下稻粒)的康拜因下地两个来回,金灿灿的稻谷就由汽车拉到场部电子秤上,过秤后农工就可以拿到卖粮的钱,记者计算了一下时间,从康拜因下地到拿到卖粮款不到4个小时。
西装革履的杨姓农工倚着摩托车看着自己的“领地”,踌躇满志。记者问他粮价,他说,农场实行高于国家规定的保护价,小麦1.54元/公斤,稻谷1.6元/公斤左右,双季产粮1吨,毛收入八九百元,扣除农场统一耕种、布局、物资良种供应和技术服务费用,和总上缴1500元管理费,亩均纯收入350—400元。
“您承包了多少地?”记者问。
“我们不是个人承包,是农业小队集体承包,涉及到我个人40亩。”
记者算了一下,“那您年均收入就是1.4万—1.6万元啦!”
老杨:“嗯。比干部收入高很多。”
怪不得纪委要下文件禁止干部种田了。姜立宽说,种田效益高,是农垦调整种植业结构,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广泛采用机械化作业的结果。江苏农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80%以上。
      农垦经济新的突破口:产业化
可以肯定,江苏农垦的年营销收入73亿元、利税4亿元,光靠农业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姜立宽说,江苏农垦今天的辉煌,主要还得靠“三个一工程”(第一产业为本,种养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可以说,江苏农垦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突破口是产业化。
姜立宽的话在东辛、三河和新洋农场得到了验证。东辛农场的环球肉鸡总公司,作为一个龙头企业,不仅是农场31.5万亩土地的效益增值核心,而且带动了周边数县的粮食生产、肉鸡饲养、饲料生产等一连串配套产业的发展。从一年孵化商品雏鸡700万只,到屠宰厂里每天4个小时屠宰2.4万只肉鸡,再到年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量的80%,这一个企业的作用,就不单单是账面上2.5亿元产值,而是苏北老区周边经济的辐射源。其作用无法用单调的数字衡量。
从苏北农民土地里的粮食,到日本东京超级市场里的“东升”牌冻鸡,这条产业化链仅仅是江苏农垦产业化的一个小例子。新洋农场的粮食变成鸭子,鸭子又变成名扬华夏的“美尔姿”羽绒服,等等。类似成龙配套的产业化链,在江苏农垦比比皆是。
记者最为关注的粮食,在三河农场更是顺着产业化链条增值,大米是某国著名啤酒的原料,也是恒河酿造厂香醋的原料。难怪三河农工的粮食卖到保护价以上的价钱。由此,也可以看出农业效益高的背后还必须有“一条龙”和“一体化”。
姜立宽说,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辐射型的龙头企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灵活的利益调节机制等等,产业化链条缺一不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